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2 05:46:37
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的繁荣

首先因为“士”阶层成为一种新兴的相对独立的重要社会力量

同时战国又是一个打破一统局面,可以自由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

所谓“士”,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春秋后期才逐渐形成的。

由于诸侯纷争,特别需要人才,所以有“养士”之风,士阶层在战国迅速扩大

或讲学授徒;或被荐举出仕;或择君而仕

战国是个散文大发展的时代。

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说理散文:诸子散文

第一节 《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体例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全名:《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是附着于《春秋》的

《春秋》

据《汉书•艺文志》称,“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便是记事的古史。

当时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 晋之乘;楚之梼杌

《左传》与之有关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经过孔子编订的

以鲁国君王在位的年次为时间线索,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前722—前481)。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一、《左传》的名称、体例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就是给《春秋》做传的,但是其内容更丰富,其记事范围更长。

《春秋》记事是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左传》记事则是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体例:编年体

二、《左传》的时代与作者

《左传》全书完成大约是战国初年或前期

如果当历史书读,提供的大致是春秋时代的历史资料。

当文学书读,时代应定在战国初年,或前期,反映了战国时代文学发展的水平。

作者:左丘明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前551~前479)隐公元年(前722)——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三家分晋(前453)

《左传》应是左丘明讲史,进入战国后有儒生据讲史记录补充完成,并加工润色。

三、作品选讲:《晋楚城濮之战》

晋:齐、宋

楚:陈、蔡、曹、卫

晋侯在外十九年:《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献公宠幸骊姬→生子奚齐→谗害晋太子申生→申生逃奔并自杀→重耳和夷吾出奔→蒲城,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奔狄,十二年而行,过卫乞食于野人→重耳在齐国 →曹国→宋襄公与郑文公→楚成王与秦穆公→奚齐即位→为晋大夫里克所杀→夷吾用割地赂秦穆公,回国为君→夷吾食言被秦征讨后病死。子立为怀公→秦又助重耳回国,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倒戈,重耳即位。怀公死→呂、郤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

作者认为晋胜楚败的原因是什么?

1、晋国“民之情伪尽知之”“有德”,努力塑造自己“师直” “有礼”形象,这决定了晋国的政治优势。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 军吏曰:‘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蒍贾: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1、晋国努力塑造自己“师直” “有礼”形象,这决定了晋国的政治优势。”

2、晋国外交上善于孤立敌人,争取支持。

3、 在人事上讲究“人和”。

4、在作战中讲究战略战术。

从文学描写角度看,标志着《左传》在叙事文学方面较大幅度的发展。

晋文公和楚子玉

四、《左传》内容的特点、倾向性及认识价值

⒈基本内容

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活动、事件及其有关言论。其范围大体局限于统治集团的活动。其中尤长于写争霸战争。

⒈ 向性 矛盾

1、一方面,基本上维护旧有的等级规范,强调“礼”“德”“信义”等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有对新兴势力某些越礼、破坏固有礼法秩序的行为,持无可厚非的态度

《秦晋殽之战》:王孙满预言秦师必败,“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晋楚邲之战》:随武子预言楚师必胜

“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

昭公二十九年,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布范宣子所作的《刑书》

引“孔丘”话: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晋应“守唐叔之所受法度”,“贵贱不愆”,而铸刑鼎之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鲁国朝政逐渐被新兴势力季氏掌握。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赵简子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舆焉,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

“鲁君世从(纵)其失(佚),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古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2、一方面主张尊君敬上,另一方面又强调对民的重视。

齐晋鞌之战

齐逄丑父:“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晋将:“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齐晋鞌之战

“君免乎?” “锐司徒免乎?”伐原以示之信

晋文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卫人出其君

晋侯:“或者其君实甚”

师旷:“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

3、一方面热衷于记载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另一方面有时又反对过于迷信天命,主张重视人事。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 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公疾,病,求医于秦。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子产不听裨灶禳火

“天道远,人道迩(近)”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淆渊。

子产:‘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这种矛盾表明处于春秋战国之交新旧交替时代作者思想观念的复杂性。有守旧的一面,又有一些新的倾向。但与《战国策》比,总的倾向还算是比较传统。

五、《左传》的文学意味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不同于文史分家之后的历史书。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不自觉地发挥了文学叙事描写的才能,使它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⒈《左传》在记事过程中,注意抓住矛盾冲突比较突出的典型事件充分展开了进行描写,使叙事有波澜,有曲折动人的情节,颇富于戏剧性、故事性。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与执政大夫赵盾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骤谏”

鉏麑行刺

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提弥明搏獒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翳桑饿人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赵盾脱险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史书赵盾弑其君

乙丑,赵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叙事涉及到重大矛盾冲突,由一连串事件组成,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颇富于戏剧性。《左传》中还有一些情节曲折有致、首尾完整的叙事,构成了生动的小故事。

秦伐晋,晋大夫魏颗获秦之杜回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结草衔环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⒉《左传》在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往往不放过具体可感、生动有趣的细节,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富于生活气息和文学趣味。

细节 《晋公子重耳之亡》

行将就木

遂奔狄。……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以叔隗妻赵衰。……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崔杼弑其君”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郑徐吾犯之妹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公孙黑)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公孙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郑徐吾犯之妹

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

这些细节的意义 是什么?

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追求趣味性

《郑败宋师获华元》

狂狡;羊斟;华元

《晋楚邲之战》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⒊《左传》叙事有些地方还能够突破实录的限制,进行一定的想象虚构,从而具有某种文学创造的意味。

《左传》中确有一些描写完全可以肯定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比如有些私下的谈话,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鉏麑行刺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故“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入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也。——(《管锥编》)

《左传》的这些文学叙事手段,首先是影响了像《史记》等富于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的写作,进而对后世小说的叙事特点影响很大,像讲究情节的曲折、扣人心弦,注意细节描写,追求趣味性等等,都是古典小说的一些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充分注意的。

六、《左传》的语言特点 简约

苏轼:“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

⒈ 人物语言

⒈ 行人辞令之美 《烛之武退秦师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景公伐鲁,鲁之展喜被派去犒师: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景公问到: “鲁人恐乎?”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伐楚盟于召陵》

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伐楚盟于召陵》

齐桓公陈诸侯之师以示威,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楚屈完: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⒈行人辞令之美

《左传》的行人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骤,酣畅淋漓的文风,是历代文人讽诵和学习的楷模。

⒉精妙风趣而又富于表现力的对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如人有其宝。”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㈠ 述描写语言

《左传》的叙述描写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动作进行刻画,多则三言两语,少则几字,便情态毕现。

《左传 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南宫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

南宫万奔陈,以乘车辇其母,一日而至……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

“晋楚邲之战”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左传》有史的壮阔,也有史中的细微,后者不仅使它的成功远远超出此前的《尚书》,也远远超出同时代的著述,影响于后世,且不止于文和史。”(扬之水:《先秦诗文史》)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1981年

战国策

学习点:一、关于《战国策》

二、作品选读

三、《战国策》的内容

四、《战国策》人物的几种类型

五、《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一、关于《战国策》

⒈《战国策》的性质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但更确切地说,是偏于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言行的短篇文集

记言多于记事,言又偏于策谋。

刘向《校〈战国策〉书录》:“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战国策》: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战国时,有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中国大百科全书》

⒉《战国策》的体例和记事年代

《战国策》体例:国别体

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策,共33篇。每篇中又分成若干段落,不相连贯,实际是短篇记事的汇合。

记事年代:大约始于三家分晋(前453),终于秦统一中国(前221)

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⒊《战国策》的编辑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其中有各国史官,也有奔走各国的策士说客。

《战国策》最后编辑成书是西汉 刘向

刘向《校〈战国策〉书录》:奉诏点校古籍,遇到七种记载战国游士策谋的写本,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又有国别者八篇。

二、作品选读

《苏秦始将连横》

作者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对苏秦的态度如何,你对此作何评价?

三、《战国策》的内容

⒈《战国策》内容的特点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和辞说。

合纵:纵成则楚王 连横:横成则秦帝

社会上一批专门从事合纵与连横等游说活动的纵横家,以说话为职业,专门为所用之国的国君出谋划策,奔走游说,《战国策》主要就是记述他们的游说活动和巧妙的言说。

另外,因为是为揣摩说话技巧而收集材料,纵横活动以外,凡属有效的劝谏、打动人心的说辞、聪明的手段等等,无不囊括其中。

《苏代重甘茂于秦》

甘茂 苏代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印迎之齐。

苏代 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泯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印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

王若不留,心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

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⒈《战国策》内容的特点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和辞说。

《战国策》内容的特点就是计谋、手段、巧妙的辞说

⒉《战国策》的“离经叛道”色彩

曾巩:“邪说”,“为世之大患”

叶适:“为学者心术之巨蠹”

清代陆陇其 :《战国策去毒》

第一,在“义”“利”问题上,公然宣扬“趋利”,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

义利之争

《春秋》《左传》义占主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战国策》不耻言利,甚至宣扬趋利

苏秦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吕不韦立君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

“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如何来看待这种倾向? 要警惕其消极之处

第二,强调用人唯贤,重视人的实际能力才干

《左传·晋楚邲之战》随武子:

“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苏代说燕王谋齐

苏代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事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也。今臣为进取者也。……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靖郭君善齐貌辨

靖郭君(田婴)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田婴之子)又窃以谏

靖郭君大怒,曰:“铲而类,破吾家,苟可傲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第三,大胆提出士贵君轻,民贵君轻,下层臣民的力量进一步受到重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则再拜而辞去也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总体来看,《战国策》确有些新的富于生命力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即使今天看也属于糟粕的东西。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左传》的文学意味

⒈《左传》在记事过程中,注意抓住矛盾冲突比较突出的典型事件充分展开了进行描写,使叙事有波澜,有曲折动人的情节,颇富于戏剧性、故事性。

⒉《左传》在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往往不放过具体可感、生动有趣的细节,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富于生活气息和文学趣味。

⒊《左传》叙事有些地方还能够突破实录的限制,进行一定的想象虚构,从而具有某种文学创造的意味。

四、《战国策》人物的几种类型

⒈在列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独特作用的策士说客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陈轸止楚将昭阳攻齐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生,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团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⒉ 畏王侯、胆气凛然的高士和壮士。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急围赵者……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决。

此时齐人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辛垣衍)再拜谢曰:“始吾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齐策·鲁仲连书柬克聊城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倒椟)而去。故解七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左思《咏史》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李白《古风》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

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燕太子丹质秦亡归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⒊ 官场、后宫行诈取宠的奸邪丑恶形象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楚策·郑袖谗害魏美人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悦之。夫人郑袖知王之悦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者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

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战国策》记述这类人行径时,无褒贬之词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节 庄子

学习点一、《庄子》其书

二、庄子及其思想

三、作品选讲:《逍遥游》

四、《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色

一、《庄子》其书

①性质:《庄子》是庄周及庄派后学的哲学论文集,又是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著作

②文体:已由语录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③篇数:现存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④作者: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周自己所作,外、杂篇是庄子门徒及后学所作。

《庄子》是庄周及庄派后学的哲学论文集,又是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著作

其书哲学意味最深,论题最抽象,哲思极其深奥玄远,另一方面,文学形象性又最强。所以极耐琢磨又常常捉摸不定。

二、庄子及其思想 ㈠庄子其人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

㈠庄子其人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

一部是《荀子》,《解蔽》篇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另一部书便是《庄子》,《天下篇》提到了庄子学派。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第一,“昏上乱相”统治下,对现实感到绝望

宋王偃 (?-前286)

“盛血于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

齐、魏、楚联合与前286年灭宋,三分其地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今殊死者相枕也, 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

第二,学识渊博,但不求为官,不与统治者合作。

其学无所不窥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第三,甘于清贫,鄙弃荣华,清高孤傲。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待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杂篇•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邪?”—— 《外篇·秋水》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者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杂篇·列御寇》

入世 孔孟是想通过救世、治天下来实现人生价值,在当时必然要争取说服人主,要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出世 庄子是要保持独立人格不受侵害来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求闻达有为,只求全真保性,精神上自由自快

⒈推崇自然而然之道,主张“无以人灭天”

“道”是什么?

其特征是无名、无状。

先天地生,又生万物。

永远存在。

无所不在。

“道可道,非常道” “夫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

“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溺。”

道的绝对无限,人的相对有限→道不可知→无以人灭天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

荀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能够在万事万物中抽象出一个道,这是他们哲学的高深之处,有其他学派所不可比拟的理论思辩水平。

但过分强调天道自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它的偏颇之处。

⒉ 齐万物,一死生。

道是宇宙间唯一的绝对,永恒→具体的事物,便是相对的,暂时的→万物是无真正差别的→齐万物,一死生

《齐物论》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说他:“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天命,故止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

庄子哲学是从整个宇宙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天地人浑然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⒊ 过“无己”的“心斋”、“坐忘”,以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

“心斋”、“坐忘”就是精神上要超越一切荣辱是非,无欲无想,无功无名,最后顿然彻悟,与道合一,完全回归到道的本体,这就在头脑中实现了绝对的自由,也就是所谓“逍遥游”。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齐物论》

⒋崇尚无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

①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圣人生而大盗起”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

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

②提倡安时处顺,恬淡无为。

庄子是隐士吗?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官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獬,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凡是刻意追求某种活法,就不是庄子了

《外篇·刻意》

一种是“刻意尚行,离世异俗”,努力提高品行修养的山谷之士,比如介之推

第二种是喜欢教诲人的平世之士,比如孔子;

第三种是尊主强国朝廷之士,比如商鞅

第四种是钓鱼闲处江海之士,避世之人

第五种是吐故纳新为寿而已道引之士,比如彭祖。(﹨)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②提倡安时处顺,恬淡无为。

“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 ——《大宗师》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

这同样显示了庄子哲学的特点,在现实的羁绊中将人的需要贬之又贬,主观精神上则寻求超越和解脱。

积极影响:淡泊、超脱的自由人格,放荡不羁,蔑视礼法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这些方面对固有权威礼法带有很大的破坏性

另一方面,物我两忘,在精神世界中逍遥自适,也会消磨人的进取之心,降低人的生活热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惰性,精神麻木,与庄子不无关系。

如何看待儒道的入世与出世?

“以出世者的心情去做入世者的事情”

李泽厚:如果中国每一个人都履行他儒者的责任,而每一步都按照理性来走,则中国不能延长到二千多年仍然存在…中国有幸,中国人有一半时间道家…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三、作品选讲:《逍遥游》

文学作品的高下常随生命境界之高下而升降。表现生命之了悟的“智”, 是剥落了生命的一切渣滓后所呈现的澄澈之境, 作者的生命境界既高, 自可触处生春, 而使作品的境界水涨船高。——《书屋》2007.7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此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清·林云铭《庄子因》

一、《庄子》其书

②文体:已由语录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从此篇你感受到庄子在文学上高于其他诸子的地方在哪里?

四、《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色

寓言故事 想象丰富奇特

㈠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表达思想,使作品充满了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场面、情节,极大地加重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庄子寓言与诸子的不同之处?

首先寓言是他有意识地运用的一个主要手段,而诸子则只是用为辅助手段,偶而为之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

“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所以要“以寓言为广” 《天下》

《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就文学描写而言,庄子寓言写得很精妙,很成功。

①托言型寓言。即借他人他物之口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庄子》“寓言”的本义,即寄寓之言。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老莱子之弟子出取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趣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曰:“丘,去汝躬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这里的他人,也包括了树、风、动物甚至神等一切被拟人化的东西。

正因为要让人或物代言,自然要虚拟情节,有了文学的色彩

②象征型寓言。即通常意义上的寓言。意义蕴含在描述的形象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的比喻关系。

倏忽凿浑沌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之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佝偻承(通拯)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③故事型寓言。比一般寓言更富于情节性,道理也蕴含在形象之中,但却不一定有直接的比喻关系。

“桓公见鬼”(《达生》)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誒詒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得伤公。……”桓公曰:“然则有鬼乎?”

曰:“……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之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庄子行于山中”(《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这些寓言大都是庄子编造出来的,这是有意在虚构故事和情节,极其富于创造性。虽本身尚不是纯文学,但对于后代纯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四、《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色

㈡想象丰富奇特,并多用夸张变形手法,创造了一系列超现实的鲜明形象,使作品充满浪漫色彩。

第一,运用丰富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秋水》中“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蟹与蝌斗,莫我能若。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大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人间世》 “栎树语匠石”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材如此之美,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也?”

曰:“散木也。……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栎树见梦曰:“……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在宥》 云将遭鸿蒙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髀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

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鸿蒙拊髀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在宥》)

齐物论 “罔两问景(影)”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天地》“黄帝遗玄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第一,运用丰富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第二,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把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强烈的反差产生惊警动人的强烈效果。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人间世》);

《庄子》中许多具体描写登峰造极,令人叹止.

《德充符》卫人哀骀它“以恶骇天下”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徐无鬼》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则阳》 蜗角触蛮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凌约言:“庄子如神仙下世,咳吐谑浪,皆成丹砂。”

刘大杰:“文学到了他的手里,成了活动的玩具,颠来倒去,离奇曲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