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4 07:22:14
阅读:

(编者按:寒食节和清明,在历史上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但由于时间很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是为一体。在寒食节,烟台农村有很不少传统习俗,本文就由作者“溪水清清”为大家盘点一下。)

以下是正文——

俗话说:“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又到了冰河开,燕归来的时节。山上的野菜也抖掉了身上的泥土,吐露出嫩嫩的新芽,尽显那绿油油的绿装。家门前的杏树,每年都在寒食节前,绽放她秀丽的粉丹丹的容颜;房檐下叽叽喳喳的大雁,不辞辛劳的唌来泥土忙着修补或另筑新巢。春,又脚步轻盈的来了!

万物回春,农村也忙碌了起来。而这寒食节,算是春天里隆重的节日了。村里的婆娘们也忙活着操办寒食节的各种美味。根据烟台栖霞南乡的习俗,要准备面食的面燕,杂粮的糊黍米,还有用豆类杂粮等制作的豆饽饽,以及寓意着家里日子生发的黄豆芽等。

糊黍米当属费时费力的一种。它主要的是糯玉米、高粱和麦子,经过加工,做成的混合粥米,在寒食节至清明节期间,每天早晨都美美的喝上一大碗。加工过程就是在碓臼里加上点水,把玉米、高粱、麦子进行反复的掂、捣,进行脱壳。再将捣好的谷物晾干皮,用簸箕扇一扇,再用手搓一搓,反复几次,把谷皮处理干净。这掂捣扇搓谷物的婆娘,是这个季节村里的一大“景观”。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使用的玉米,当用糯玉米为佳,做出来的粥黏糊糊的,也很甜。高粱籽挑选颗粒饱满的,吃起来有嚼头。在老辈,这高粱红粥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粮食,能填饱肚子但消化起来也比较费劲。麦子用最原始大麦比较好吃,可是去皮时候太费事。有句民谣形容道:“管哪么搓,管哪么捣,当不了腚沟有块草。”就是说的大麦那个缝里的谷皮弄不干净,所以现在都用小麦。一般再配加上一点红小豆、豇豆、豌豆、花生米,现在还有加大枣、桂圆、枸杞等在大铁锅中熬制而成。加工的越精细,这个粥也就越好喝,这是多少出外的人,日思夜想的家乡味道。

俗话中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在栖霞豆包就叫豆饽饽。过去,豆饽饽也就是这个时间才能吃上。豆饽饽的制作关键在馅上:豆馅不仅仅是红豆沙,是地瓜干、红小豆、豇豆等粮食,在锅里蒸熟后,在碓臼中掂捣碎,然后拌上白糖,做成团子。再发面,如同包包子一样将团子包上蒸熟即可。这种食品当属最充饥的,退回几十年以前,在农村想吃一顿并不容易。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面燕,又叫子推燕,俗称饽饽燕。一种是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面燕取“念念”不忘的谐音,来纪念介子推。起初的面燕都是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后来生活好了,面燕也就做的大了。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还有吃鸡蛋的风俗,以前都是自己家里养几个母鸡,产的鸡蛋,放进石灰水里储存着,到了寒食节,拿出来互相赠送。子女们给父母长辈们送礼,爷爷奶奶也会给孙子们送上几个。但是,石灰水存的鸡蛋往往容易坏掉,经常会打出臭鸡蛋。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吃鸡蛋就不限于吃煮鸡蛋,而是做鸡蛋汤菜吃,寒食节前后的韭菜特别鲜,和鸡蛋一起勾个汤菜,相当好吃。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盘点烟台农村“寒食节”习俗

小的时候到了清明节当日早上,母亲会按习俗给我们吃鸡蛋,每人一个鸡蛋一个鹅蛋,再给一个饽饽燕,往往都不舍得吃,也是一年之内除了清明节再享受不到的。跑到门口,跟伙伴们比较鸡蛋的大小;拿到学校,跟同学们比较谁都饽饽燕好看。

常言到:“难过的寒食好过的年!”过年仅一天,寒食节是清明前两天就开始过,一般共三天。现在虽然有了清明假期,但当年的那种童趣、那种过节的味道,似乎有点渐行渐远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