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11 19:34:44
阅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一句烂大街的话,随便找个人都能出来说道说道。抛开这句话本来意思的争议,我们就按“后”是“后代”的意思来理解,则在古人看来,没有后代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家里有皇位继承的皇帝,一旦绝嗣,王朝将托付何人?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第一个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皇帝,是汉成帝。在他之前,汉朝已经历经文帝、废帝和宣帝三次入继,但惠帝是被迫绝嗣,儿子被功臣们咔嚓了,他本人是不知道自己“无后”的。昭帝则属于英年早逝,二十出头的年纪,还相信自己的能力,结果两脚一蹬就上天了,留下群臣烦恼皇位的归属,霍光先立废帝,27天后废之,又立宣帝。

这种宗室入继不仅仅是给先帝找接班人,也是给先帝找后代,在宗庙里留下有后的痕迹,使宗祧得到延续,祖先有人祭祀,有冷猪头肉吃。

文帝跟惠帝是兄弟,他是刘邦的儿子,不需要进行宗法上的过继。废帝是昭帝的侄子,被霍光选为昭帝嗣子,继承皇位。后面的宣帝是昭帝的侄孙,也被霍光过继成了嗣子。

到汉成帝这里,实在是看不到希望了,努力了二十几年,生一个夭折一个,四十出头的汉成帝开始考虑选嗣子的事。

面试法则:文化很重要,关系也少不得

选嗣子有个基本面,那就是宗室(除非宗室没人),在汉朝刘姓宗室一大票人里边,汉成帝捧着宗法准则,划出一小片人,这个准则就是跟他本人的血缘远近:“先尽同父同宗,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汉成帝很快划出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三弟中山王刘兴,另一个是他二弟定陶恭王的儿子定陶王刘欣。由于汉成帝就两个弟弟,定陶恭王只有一个儿子,他们俩就是汉成帝最近的亲属。

在汉朝,皇帝的弟弟(文帝)和皇帝的侄子(废帝)都有入继先例,两人在朝堂上也各有支持者,汉成帝决定召他们进京,来一场面试。

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刘兴和刘欣同时入朝,接受汉成帝的面试,如无意外,通过者就将成为皇位继承人,在成帝去世后荣登九五。

根据史书记载,这场面试有三题。

第一题:法律题,这次入朝带了几个属官,为什么?

刘欣答:“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根据大汉法律,诸侯王入朝要带齐国内所有二千石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官员,我就都带来了)

刘兴答:“我只带了傅,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第二题:文化题,考察儒家经典。

刘欣:上令诵《诗》,通习,能说。(皇帝考察《诗经》,对答如流)

刘兴:令诵《尚书》,又废。(皇帝考察《尚书》,支支吾吾)

第三题:挽留题,考察礼仪。

汉书·哀帝纪》: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

这是对刘兴的描写,皇帝哥哥请吃饭,他也不把自己当外人,以吃饱为第一要务,皇帝吃完停筷子了,他还旁若无人接着吃,吃完一站起来,鞋带都开了。

综合三题,成帝由此以为(刘兴)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

仅从面试过程来看,这场面试非常公平,“好文辞法律”的17岁少年刘欣击败了不懂法、不懂礼的叔叔刘兴(刘兴生年不详,从封王年份推测,他肯定年过三十)。不过面试这种方式,可操作性一向很强,除了实力以外,还有关系等诸多因素,这场继承人之争的背后,就有着朝臣和后宫的博弈。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汉成帝曾经召集大司马王根、丞相翟方进和御史大夫孔光等人,商议选谁为继承人。以王根为首的一堆人支持刘欣,理由是《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侄子就是自己儿子嘛。唯独孔光表示支持刘兴,理由就是《尚书·盘庚》记载的商朝君主兄终弟及。

朝堂上商议完毕,汉成帝一头扎进后宫,皇后赵飞燕和宠妃赵合德姐妹俩一起给他吹枕头风:陛下,定陶王贤良,就立他为太子嘛。

就汉成帝本人而言,那句“昆弟之子犹子也”真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也是精通经史之人,《礼》里面还有“兄弟不相入庙”的记载呢,要是传位给刘兴,他可就没冷猪头肉吃了。

最终,汉成帝于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下诏,立刘欣为皇太子,同时益封刘兴三万户,以示安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期望落空太郁闷,刘兴在这年的八月就去世了,也幸亏汉成帝没选他,不然还得再选一次,岂不心累。

面试背后:上届宫斗亚军的努力奋斗

在继承人争夺战中,皇太后的王氏外戚、皇后姐妹俩和大部分重臣都站在刘欣这边,只有孔光唱反调。这当然不是因为刘欣优秀到了人见人爱的地步,真正人见人爱的只有权和钱。钱,刘欣实实在在给了;权,他也给了承诺,这些人最终帮他坐上了储君之位。

这番遍布前朝后宫的谋划,是17岁的刘欣谁能做到的吗?当然不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在指挥。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定陶恭王刘康的生母,上届宫斗亚军,差点就逆袭成功灭了冠军王皇后,由此可知二人的恩怨有多大。

决定二人胜负的是储君之争,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汉成帝,很不受汉元帝待见,汉元帝更喜欢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一度想要废立太子,被侍中史丹等人保下来了。

汉成帝继位后,尊王皇后为皇太后,傅昭仪也灰溜溜地搬到定陶国,当自己的定陶太后,或许在离开皇宫的那一刻,她曾回眸,死死盯着这个差点就是她主宰的地方。

升级成功的王太后有足够的资本大发慈悲,放过落败的亚军,毕竟皇帝是她儿子,王氏一门五侯,垄断式经营大汉朝廷,地位无比稳固。

万万没想到,汉成帝绝嗣,傅太后有了再来一局的机会。

《汉书·后妃传下》:为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

这段话是形容傅太后的,说她有材略、会来事,跟周围人相处得很好,就是这两点,帮了刘欣大忙。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刘康去世时,刘欣才3岁,母亲丁姬说不上话,定陶王的家事都是傅太后在主持,刘欣也是傅太后抚养长大,祖孙的感情很深。在得知孙儿将要入朝后,她亲自前往长安,拿着奇珍异宝去找关系,而且一找一个准。

此时的汉朝朝廷,基本上是王氏外戚的天下,王氏外戚的权力源头是汉成帝,桥梁是王太后,可这两人傅太后都不可能去找,她只能找桥那一头的大司马王根。

王根为人就一个字:贪,很爽快地收下了珍宝,入宫跟王太后商量去了。从王氏的角度来看,成帝绝嗣已成定局,刘欣继位王太后还能当个太皇太后,刘兴继位她什么都当不成,王氏更加没保障。

外戚解决了,皇帝那边还需要加把火,傅太后以钱开道,又去见了宠妃赵合德,并通过她见到了皇后赵飞燕。双方经过一系列友好磋商,确立了同盟关系,就各自的利益需求进行了充分的交换,达成了共识,于是枕头风也吹上了。

后宫争夺:外戚政治引发的朝堂变局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汉成帝暴毙。四月,19岁的刘欣继承皇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汉哀帝尊王太后为为太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太后。这时候,傅太后站不住了,出来跟孙子要尊号。

以傅太后的手段,自然不会只玩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小把戏,很快,高昌侯董宏就上书建议尊傅太后为帝太后,跟太皇太后并列,例子是秦庄襄王生母与养母并为太后。

《资治通鉴》: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不出意外,这个建议遭到了大臣的驳斥,董宏被免为庶人。傅太后大怒,继续跟孙子闹,一定要封号,汉哀帝知道自己下诏肯定不行,就去请太皇太后下诏,先尊定陶恭王为恭皇,然后再考虑傅太后的尊号。

今非昔比了,亲儿子去世后,太皇太后失去了最大的倚仗,还要面临宿敌的咄咄相逼,除了忍让,她也没其他办法,只好下诏。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尊生父为皇倒不是开先例,而是在学汉宣帝,汉宣帝入继后,跟大臣好一番斗法,才尊生父刘进为悼皇考,刘欣这是有样学样,如果他想尊生父为皇帝,别说群臣反对,就是太皇太后也不可能答应。

有了恭皇这个名头,接下来就好操作了,汉哀帝以“母以子贵”为由,尊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同时封了一批舅舅、舅公为侯。

一时间,汉宫四后并立,昔日的冤家再聚首,新一轮的宫斗即将展开。

由于宫斗的主角都是寡妇,这一轮没有争宠戏码,有的只是争权夺利和地位博弈,两人的主战场也从后宫转向朝堂。在外戚政治惯例化的西汉末年,其实就是王氏外戚和傅氏、丁氏外戚的权力斗争,就连汉哀帝本人,也不过是在帮助自己的外戚取代先帝外戚而已。

王根病重后,侄子王莽继任王氏首领。王莽出身豪门,却名重天下,声威震于朝野,反对尊傅太后为帝太后一事也是他牵头,汉哀帝想动他却动不得,除非他想一上位就面临朝局动荡。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基于此,太皇太后让王莽交了辞职信,以表示对汉哀帝大封外戚的不满。汉哀帝一收到辞职信,纵使心中十万个乐意,但还不是时候,只能派一大堆官员去向太皇太后传话:大司马不上班,朕不上朝!

这句话的有效期只有几个月,随着汉哀帝坐稳皇位,王莽再次递交辞职信,这一次,汉哀帝批了,送了王莽一堆虚衔后,满心欢喜地安排自己人顶上大司马。

王莽一辞职,汉哀帝乘胜追击,又把王根、王况等王氏亲党一顿削,傅、丁外戚势力大涨,傅太后尊号升级,也被提上了日程。

《资治通鉴》: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

此事终究有为礼制,傅太后一介藩妾,想跟正妻太皇太后肩并肩,等于把礼制放到地上踩,大司马傅喜、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联名反对。这让傅太后恼火不已,尤其傅喜是她的兄弟,却站在外人那边,在她施压下,汉哀帝将三人一一罢免,扫除尊崇路上的障碍。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将反对者清理以后,傅太后成功升级,成为帝太太后,丁姬搭上顺风车,成了帝太后,恭皇在长安也有了寝庙。

至此,傅太后觉得自己已经逆袭成功,越发得意,跟太皇太后说话时,直接叫她“妪”(老太婆),全无尊敬之意。

到建平四年(前3年)六月,汉哀帝再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估计只等太皇太后去世,就直接让傅太后上位了。

傅太后没能等到那一天,元寿元年(前2年),她就去世了,仗着孙子的势,竟然跟汉元帝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正牌的孝元王皇后估计活吞了她的心都有。

傅太后人虽去世,生前夺取地位的后遗症却逐渐显现。

汉哀帝是傅太后一手养大的,连太子之位也有祖母的一大份功劳,尽管他“睹孝成之世禄去王室,及即位,屡诛大臣,欲强主威以则武、宣。”但随着祖母的强势插手,傅、定外戚的崛起,汉哀帝对朝政的管控力反而下降了,限田令、限奴婢令等重要改革法令均因傅氏反对而失败,在祖母面前,汉哀帝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祖母说这些法令不行,他也就不坚持了,堪称最懦弱的改革者。

汉哀帝争名分:在祖母尚在的情况下,干脆把生父丢在一边

更要命的是,因为傅喜等人跟傅太后不在一个调上,傅、丁外戚虽然出了很多公卿列侯,但有权势者很少,权势集中在傅太后手里,只有她才能左右汉哀帝。

随着元寿元年(前2年)傅太后去世、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驾崩,太皇太后以冠军应有的水准,第一时间夺走传国玉玺,下诏令王莽辅政,傅、丁外戚以及汉哀帝宠信的董贤等,都如秋日落叶般被横扫,王氏重掌大权。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72年前,年轻皇帝无子驾崩,权臣秉政,挑选宗室入继大统。只不过王莽不是霍光,霍光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王莽干脆自己上了,西汉历史就此终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