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07 19:39:20
阅读:

《食货志》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所著的纪传体巨著《汉书》当中,为其十志之一,而汉书.食货志》可以称之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经济史学篇章,虽然在体例上沿袭了《史记.平淮书》,但是又有所突破,对于后世研究借鉴产生了极大的意义,自此历代编纂史书的史官在记录本朝的经济状况时,都以《汉书.食货志》为版。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二十四史》当中,共计有十三史都记录有《食货志》的篇章,这些篇章分别收录在《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当中,是我们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实资料,其中记载的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各朝经济农业政策,记录详尽,客观的反映出自汉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轨道和“士农工商”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是非常宝贵的封建时期农业经济史学资料。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古代哲学家,道教的鼻祖老子曾经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讲的就是“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和谐的发展,否则老天若不仁,那世间万物是绝对抗拒不了的,老子还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的关系是自然生道法,道法生天,天生地,地生人,而人在这些法中属于被包含其中的关系,这些流于后世的经典话语,都明确的表达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尽的话题,不论什么年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国走的是“绿色经济”路线,“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是我们当代追求的梦想,这是正道,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所在,这种思想是对古代先人们智慧的继承和发扬。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命题在历代所著《食货志》里面也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我国几千年来的古代史,也是一部“人与天斗,人与天和”的奋斗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绵延了几千年至今。

《汉书.食货志》开篇就曾说过,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这段话是班固引用《周易·系辞》中的《下篇》,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是由于天地间的伟大恩泽所造就,而圣人最珍贵的宝物就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圣人如何守住自己的地位呢?就在于使得万物循环发展,不能互相伤害。”这就告诉我们,要“顺应天道”,“天道”就是遵循自然法则,不破坏,和谐共处。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晋书.食货志》曰:“若乃上法星象,下料无外,因天地之利,而总山海之饶,百亩之田,十一而税,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因乎人民,用之邦国,宫室有度,旗章有序。”——唐 房玄龄等

  • 这段话所强调的还是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古人为农耕社会,农业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正常运转最离不开的就是农业,而农民的职业自古就是看天吃饭的,所以古人为了能够更好的农耕,而发明了历法,人们根据天上的星辰变化,白昼时间的长短,以及天气的冷暖等来决定如何耕种,何时耕种,而国家也可以根据天地之间的变化,依靠经验来判断粮食是否丰收,来制定税法。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大自然心存敬畏之心,山神崇拜,河神崇拜,土地崇拜等这都是人对于天而敬畏的表达,人们把希望寄予天神,渴求来年能够五谷丰登,所以古代人很少有破坏环境的。

而且对于环境保护的立法,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据史料记载,保护环境颁布命令始于夏朝,《周书》曾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是环境保护最早出现在资料中的描述,大禹曾经颁布禁令,春天万物复苏,禁止砍伐林木,夏季是鱼鳖生长的好时节,禁止捕鱼,这都和我们现如今的思想很吻合,笔者生长于海滨小城,本地的禁渔期自开始一直到每年的九月一日的夏季即将结束的时候,在禁渔期内,是不允许任何渔船进行海上活动的,而自上古大禹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这是何等珍贵的思维哦!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即便到了元朝,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有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元朝曾有关于围猎的立法,在以中都为中心的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上,只有以打猎为生的猎户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围猎,除此之外无论地位高低,任何人都不允许进行围猎,即便打兔子都不行。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到了明朝更有对于垃圾处理的立法,《大明律》明确规定,“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凡是自己家里的污秽之物,如果流入街道,杖责四十大板,这是我国对于居民垃圾如何排放进行惩戒的最早立法,这一立法对于当时城市街道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到了清朝之后,这些立法几乎沿用,可见好的政策是可以传承的。

浅读古代经济史学篇章“食货志”,看古代人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蓝天白云

近年来,我们的环境日益改善,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积极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探索,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历史的问题,是长期的问题,也是未来的问题,“尊重自然,尊重和谐”是我们达到“天人合一”最重要的基础,我们学习历史,发现古人不光留下了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更为我们留下了智慧,古人对于环境的看法和行为,至今也能为我们前行指导方向,从而让我们人类和大自然合二为一,天地人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