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满清开国功臣的洪承畴,被这个十六岁书生骂得无地自容

满清开国功臣的洪承畴,被这个十六岁书生骂得无地自容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7 07:49:42
阅读:


满清开国功臣的洪承畴,被这个十六岁书生骂得无地自容


文 | 夏彦(读史专栏作者)

在明末清初之际,洪承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本来是明朝的重臣,官至蓟辽总督,在明朝与农民军以及清军的战争中都曾立下战功。降清之后,又成为满清入主中原的重要谋士,为清朝统一全国、稳定江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站在清朝的立场上,洪承畴是开国功臣,有功于国家和社稷;但是站在当时的明朝军民的角度上,他则成了满清的帮凶,是没有气节的汉奸,尤其是当面对那些宁死不降的反清斗士时,更是让他尴尬不已。

大家都知道,满清八旗进军江南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而汉人深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影响,因此很多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在这些抗清的义士中,有一个少年值得我们铭记,他14岁随父抗清,16岁英勇就义,称名于世,他就是民族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明朝崇祯十年的进士,江南名士,是是著名的抗清将领。夏完淳师从陈子龙,而陈子龙也是明末著名的反清义士。

受父亲和恩师熏陶,夏完淳从小就矢志忠义,充满了民族气节。夏完淳天资聪慧,从小就熟读诗书经史,尤其喜爱《满江红》和《正气歌》。他还写得一手好诗,受恩师影响,他的诗诗风或悲壮苍凉,饱含报国之志。

少年的夏完淳就胸怀大志,满怀报国激情。如果不是生于乱世,以他的文采,他可能是下一个辛弃疾。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进军江南,年仅14岁的夏完淳就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反清失败后,其父夏允彝为了表示自己不愿为满清效力,遂当众自杀殉国,临死前还教导夏完淳精忠报国。身为儿子的夏完淳亲眼目睹父亲的刚烈死状,更加坚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父亲死后,夏完淳继续跟随老师抗清,不幸的是,他的老师陈子龙也在被捕后投水殉国。生父和恩师先后殉节,给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极大的心灵震撼,也鼓舞了夏完淳抗清复明的斗志。

但由于实力悬殊,再加上汉奸出卖,这位少年英雄最后还是被捕了。他是清廷早就通缉的重犯,因此被捕后立即被押往南京受审,而审问他的人正是原明朝重臣洪承畴。

洪承畴原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在率领明军对抗清军的作战颇有成绩,但由于明军将领的不团结,洪承畴在松锦决战中被俘。起初洪承畴也是绝食数日,拒不不降,但他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在皇太极的糖衣炮弹,做了二臣贼子。

但此时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并不知道洪承畴降清,以为洪承畴已绝食殉国,崇祯皇帝曾亲自作诗赞扬他的气节:“……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还昭告天下“向洪承畴同志学习”,洪承畴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但此时站在夏完淳面前的洪承畴已是清朝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正负责招抚江南。洪承畴得知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就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归服。

洪承畴露出一副温和的神态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一定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归顺大清,我保你做官。”

夏完淳装作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大英雄,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么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无地自容,满头是汗,此刻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旁边的兵士真的以为夏完淳不认识洪承畴,提醒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天下人谁不知道洪先生为国牺牲这件事。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都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面无血色,嘴唇直哆嗦,不敢再审问下去,慌忙叫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夏完淳的话像把软刀子,句句直插洪承畴的心脏,让他如坐针毡。不论洪承畴为大明做了多少贡献,也不论他怎样被大清的历史歌功颂德,也改变不了他这个二臣之人变节的事实。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夏完淳在狱中慷慨激昂,写了很多篇诗词,以抒发自己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情怀。最著名的一首是夏完淳的绝命诗《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647年九月,十六岁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受刑的时候他“挺立冲刃”,连身旁的刽子手都不忍心杀他。夏完淳死后,他的朋友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

但是洪承畴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比吴三桂更可恨的汉奸,有的人则认为他为了国家的统一、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是有功于国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