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真是一代名将

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真是一代名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30 07:33:16
阅读: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之后,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后击败了荆楚、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部分统一了中原地区。当时虽然还有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未曾收回,但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以防再度出现“黄袍加身”的兵变,太祖远虑,以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军事权力,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担任高级将领,同时以文臣出任地方官,担任知州、通判,进一步架空节度使,此为北宋“以文制武”制度的肇端。

宋太祖性格宽厚,兼资文武,善于驾驭,如果其能多活几年,那么很有可能收复燕云。可惜天不假年,太祖于“斧声烛影”中莫名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大统,其后为了收复燕云,先后两次北伐契丹,可惜其无统御之才,虽有杨业、潘美、曹斌等善战的将帅,依旧被契丹打得大败,自身也中箭数支,身负重伤,自此之后,绝口不提北伐,反以“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国策来强化统治。在这种大的政治氛围下,虽然宋初依旧有一批宣力武臣,想要讨伐契丹,收复燕云,但是却生不逢时,空留寂寥,其中最为后世所叹的就是北宋名将呼延赞。

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真是一代名将

呼延赞画像

呼延赞,并州太原人,本姓呼衍,具有鲜卑血统,唐代大儒颜师古考证说“呼衍,即今鲜卑姓呼延者是也”,其出生于将门之后,其父呼延琮,后周时曾任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因为出生将门,呼延赞自幼习武,尤其擅长铁鞭、朴刀和长矛。呼延赞少年时担任骁骑兵,宋太祖赵匡胤见其才勇出众,于是将其调入禁军殿前司东班承旨,成为皇帝的侍卫亲军。后因为其骑术精湛,于是又擢升其为侍卫马军司骁雄军使,统辖一百名精锐骑兵,成为一名骑兵下级军官。

乾德二年(964),呼延赞担任前锋,随大将王全斌讨伐后蜀,激战中身受数处创伤,血战不退,激励士卒,以战功补选为营副指挥使。宋太宗登基,改元“太平兴国”,在一次亲自选拔禁军军官时,再次注意到这个武艺高强、勇猛非凡的斗士,于是任命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呼延赞跟随宋太宗征讨北汉,在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城的时候,呼延赞作为前锋最先登上城楼,战斗中先后四次从城堞坠下,若非有铠甲护身,几已身亡,增强了宋军攻取北汉的信心和决心,于是获得了宋太宗的当面赏赐。同年五月,又随同宋太宗北伐契丹,收复了易州和涿州,后与契丹主力激战于高梁河,因赵光义中箭,宋军败退。太平兴国七年(982),呼延赞跟随大将崔翰戍守防御辽国的前线定州,又因为呼延赞的勇猛,被提拔为马军副都军头,不久升任内员寮直都虞侯,因为当时的呼延赞在前线军中效力,所以内员寮直都虞侯属于加官,呼延赞并没有真的去京师禁军中任职。

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真是一代名将

雍熙四年(987),朝廷给他加官为马步军副都军头,此军职属于禁军御前司的职位。第二次北伐辽国失败之后,呼延赞向宋太宗进献了作战阵图、用兵要略和军队安营扎寨之策,并请求到边疆带兵戍边,于是宋太宗召见他,并命令其在皇宫大内表演武艺。呼延赞全身披挂,跨马执鞭,挥动铁鞭、枣木长矛,在廷中旋绕四圈之多。他又将他的四个儿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引荐给皇帝,正所谓将门虎子,呼延赞的四个儿子也都武艺出众,轮流舞剑挥旋长矛,深受宋太宗的赏识。于是赏赐给呼延赞银子数百两,另赏给他四个儿子每人一身衣服,但是却没有满足其带兵戍边的请求。

端拱二年(989),呼延赞遥领富州刺史。不久,他又加官担任御前司马步军都军头。淳化三年(992),呼延赞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成为河北抗辽前线的指挥官,实现其带兵戍边的愿望。但是呼延赞到达保州之后,因为没有统领驾驭下属的才能,于是改任辽州(今山西左权)刺史。在辽州任内,又因为不擅长治理民事,于淳化五年(994)被召回御前司担任马步军都军头遥领扶州刺史,又迁升为康州团练使。

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真是一代名将

咸平二年(999),因为辽军大举南犯,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赵恒亲率大军前往大名府抗辽,呼延赞与武将王潜一起担任行军先锋。宋真宗抵达大名之后,呼延赞又因其勇武,担任行宫内外都巡检,参与皇帝行宫内外的保卫重任。遗憾的是由于宋真宗并没有真的达到前线,所以呼延赞并没有获得与辽人战场厮杀的机会。

呼延赞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武艺高强,精忠报国,具有强烈的杀敌报国之心,其性情虽然粗犷,但是极有胆略,浑身上下刺有“赤心杀契丹”几个字,不仅其本人,其几个儿子也都在耳后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几个小字。要知道宋太宗二次北伐失败后,尤其是雍熙三年(986)的望都之战、君子馆之战,宋军先后战败,死者数万,血流成河,史称“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呼延赞及其家人刺字明志,无疑表达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和积极投身抗辽事业的决心。同时,因为数次与辽军激战,呼延赞见识了辽军骑兵的威力,于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制造了降魔杵、破阵刀等克制骑兵的重型击打兵器,为日后北宋军队在战场上克制西夏骑兵做出了贡献。同时呼延赞并非一个单纯的武夫,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比如宋人记载:宋军灭亡北汉之后,宋太宗挟战胜之威,图谋北伐燕云,遂征求左右臣僚的意见。大臣们都说“自此取幽州,如热鏊翻饼耳!”唯独呼延赞说道“此饼难翻,言者不足信也。”太宗不从,结果无功而返。

观呼延赞其人之志向,实为战争而生的良将,如此的骁勇善战,应该将其投往疆场,方能尽显其英雄本色。可惜在宋初“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之下,尤其是宋太宗之后宋廷的边防战略及军事部署发生极大变化的形势下,统治者们不再追求开疆拓土,追求万世军功,武将群体反而日益受到猜忌和压迫的大背景下,呼延赞这种类型的武将群体,是难以取得前人“驱十万之众,纵横天下”的战场佳话的。咸平三年(1000),宋真宗为其母元德皇太后李氏(元德皇后)建造墓地,任命呼延赞掌管护仪卫,回来后因为劳累过度便去世了,呼延赞纵横疆场、马革裹尸的梦想终究无法实现。

呼延赞的悲剧只是北宋武将群体命运的一个缩影,诚如后世大儒王船山先生所论“北宋所忌者,唯宣力武臣耳”,因为害怕“陈桥兵变”的事件再度重演,北宋皇帝最忌讳的不是辽、西夏、吐蕃等外敌,反而是保卫自己的武将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呼延赞生活在北宋日益强调内部秩序,崇尚文治的大环境中,空有一身好武艺,却难有上阵杀敌的机遇,设使呼延赞生于汉唐之际,“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责编:竹 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