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封面评论|月到中秋,家在心头

封面评论|月到中秋,家在心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7 13:38:05
阅读:
封面评论|月到中秋,家在心头

今年暑期,精良好剧,还数《长安》。故事选在上元节,是因只有元宵节不宵禁,才能容下“大唐24小时”反恐剧情。对观众而言,除悬疑表壳,情义内核,动人心弦之外,该剧气质呈现,横截剖面,也令人赞叹:上元灯会,璀璨帝京;十二时辰,梦回大唐。

剧集热度已过,但它带动的承续回望传统的感怀之风,却经久未息。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同样有赏灯赏月传统,同样在月半的佳节,不止上元节一个。

比如民间最重的“三节两寿”。“三节”,即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年节。五月节,八月节,能和除夕春节并列,在传统文化中意义,可见一斑。中秋地位,或仅次春节。

今天,中秋。中秋赏月,阖家团圆。“九秋三五夕,此夕正秋中。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自古中秋月最明,且把思念遥相寄。赏月,团圆,思乡,寄情。中秋团聚,佳节“家”风,自古皆然。

对“家”的执念,全人类相通。家,是最暖心温情字眼。有家有爱,因爱成家。至亲至爱,组成家庭。古今中外,家庭意义,都无需多言。就看席卷全球《速激》系列,内核不就是:家大于天,无脑干翻?还有连姆·尼森《营救》系列,都算电影版“家书”。

而今我们吃饭都不忘抱着手机,先拍照发图再吃。哪怕家宴,也是一桌“低头族”。物理距离这么近,心理隔膜却又那么远。科技进步,也让我们观感钝化,特别是对文化传承的感受力。传统节日,沦为粽子节、月饼节,以及各种只重消费而无文化内涵的购物节,正源于此。

修补,得从文化心理和情感表达上着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古时传统,家书寄情。字短情长,见字如面。思乡之情,思亲之苦,在几行字几页纸里,反复咀嚼。有爱更要勇于表达。如国民神剧《小欢喜》,表面是子女教育剧,实则是父母成长记。国人不会说“爱”,羞于表达。哪怕剧中大团圆,各家都挺和谐,但就如一句神剧评“现实中,许多家长并不会说‘对不起’。在他们概念中,大概‘吃饭了’就约等于‘对不起’”。

相比稀缺的“对不起”,“我爱你”“我想你”可能更难说出口。有网友说,家长看了《小欢喜》给自己道歉,那离家的子女是否也该借中秋佳节,向家人爱人道一声“想你、爱你”吧?

月至中秋,家在心头。体验传统,亲情团聚,不妨从中秋家宴,家书家风佳话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