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07 23:09:16
阅读: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庐山在最早先以雄、奇、险、秀闻名天下,而后真正让庐山闻名于世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对于这座襟长江带鄱湖的名山,历代文人,特别是唐宋文人在抒情写意时,往往以仰视的视角,此时山大人小,凸显庐山的气魄,但细想也不尽然,以仰视角度写庐山背后或许有其他答案。

庐山位于九江城南,也被称为匡山、匡阜、匡庐,传说因匡俗先生而得名,西汉司马迁用了10个字,首次把庐山写入史书,即“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东晋孙放首次写到庐山地理,他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也是在东晋,因为陶渊明,庐山之麓成了田园诗的发祥地,在陶渊明的诗篇中,从未出现“庐山”二字,但他一辈子都没有远离庐山,始终围绕在庐山周边,陶渊明笔下的庐山多以“南山、西山”指代。

陶渊明之后,庐山引来了谢灵运,可以说,东晋时庐山开启了沉淀文学底蕴的道路。

文人偏爱的庐山

在童蒙开悟之时,《望庐山瀑布》都会朗朗上口,这首诗开启了孩童的诗意思维,它是李白在庐山屏风叠所作的一首诗,“遥看瀑布挂前川”使用的是仰视角度,李白后来写的“庐山东南五老峰”,同样也是仰视。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唐朝,张九龄的“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孟浩然的“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白居易的“仰观山,俯听泉”;宋朝,欧阳修的“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家喻户晓。

书写庐山的文人太多,庐山管理局组织编篡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显示,从东晋到近代,数千位文人留下了16000多首书写庐山的诗词,他们就像群星,闪耀在庐山上空,让庐山的一切闻名于世。

在那些唐宋诗词中,对庐山的描写大多采用仰视,很少用俯视的姿态描写庐山,不只是因为仰视可凸显庐山的瑰丽与气魄,还因为庐山的山势,能登上山顶的文人很少,能观览到庐山之颠的景致的文人就更少了。

庐山的诞生

数亿年前,庐山还处于海底,属于浅海沉积的地层,在经历了地层无数次的沉降与隆升之后,才浮出海面;6500万年前,这里出现了地垒构造,就是断块山的雏形;20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更为剧烈,地层断裂,在地壳的挤压下,裂缝带隆升,庐山随之诞生,但地貌非常原始。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约300万年前,原始的庐山经历着冰川世纪,到第四纪之时,它已经历了4次冰期,冰川运动塑造了庐山的冰川地貌;数十万年后,流水侵蚀淡去了冰川地貌,刃脊成了奇峰、巉岩,U形谷被冲刷得更加开敞,丰富的水系形成了瀑布与溪涧,新的植被覆盖在庐山的山体上,散落在山间的地质运动、冰川运动遗迹,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奇秀景观。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平原结合部,为独立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拥有90余座“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海拔1474米的汉阳峰是最高峰。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整体上,庐山可以傲视周围的小山峦,由于庐山两侧的山势陡峭,唐宋时代根本没有易行的正规登山路,庐山的第一条登山道在明朝洪武年间才出现。

上山的第一条路

数万年中,沧海变桑田,秦汉以来,庐山目睹了江山社稷的起落兴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庐山依旧云卷云舒,在三国两晋时,庐山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扬名天下,但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庐山才迎来了第一条登山的路。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经过元末的数次拉锯战,朱元璋最终在鄱阳湖水战中打败陈友谅,在庐山的目睹之下定了乾坤;洪武26年,为神化子虚乌有的天命所归,远在金陵的朱元璋决定为一个没人听闻过的仙人立碑,碑上镌刻的是《周癫仙人传》,这块御碑将被运上庐山。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为了将御碑运到庐山之巅,赛阳到锦绣峰的山路就出现了,这是庐山的第一条正规登山道,名为“九十九盘道”,耗时一年多才修通,庐山也因此成了明朝的皇家禁地,共有有三代皇帝敕封,两座御碑在庐山上竖立,这些举动出于何种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当然庐山总算也有可以登庐山顶的道路了。

仰视的诗与登山的路

一直以来,寺庙和道观都位于山下或山腰,来庐山游历的文人也多在这些地方活动,庐山东西两侧比较陡峭,不易攀爬,走上庐山的往往都是樵夫、药农,再者也是寥寥的探险者,不修路他们也可以上山,被他们踩出的小径掩藏在茂林与溪谷间,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些山路都崎岖难行,能登上山顶观览庐山全貌的有几个呢?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庐山下的东林寺

作为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终于登上了先前无人登顶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他不是沿九十九盘道上山,而是从石门涧一线攀爬寻路上去的,他在游记中写下路途的风景,也写下了路途的艰难。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他写到:“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登上庐山主峰的徐霞客以俯视的视角写了庐山,让庐山面目客观地展现出来。

如果在诗词昌盛的唐宋时代,庐山拥有一条登上山巅的步道,那么俯视角度的诗应该不会比仰视的诗少,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俯视式诗词肯定会出现在庐山上,俯瞰鄱阳湖、俯瞰长江的庐山诗词也会传颂天下。

庐山的上山路

庐山的第二条正规山路,因牯岭的开发而出现。1886年初冬,李德立沿九十九盘道登上庐山,他站在“女儿城”上,俯瞰到了开阔山谷就想得到它,李德立以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终于拿到了4500亩的长冲河谷。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天堂乐园”,取名为“牯岭”,连牯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连接了山下的莲花洞与山上的牯岭,全长约9公里,路宽2米,由石板垒砌而成,与九十九盘道相比,连牯路更便捷,它随着牯岭的兴起而热闹了半个世纪。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鼎盛时期的牯岭,容纳了来自16个国家的数千人,在中国收回牯岭后,牯岭转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夏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上下庐山都依赖连牯路,依靠轿夫们的艰辛付出,一直到1953年北山公路开通。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公路于1952年9月开工修筑,1953年8月庐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车,与连牯路相比,北山公路不止是质的飞跃,还把现代交通工具带上庐山,因此也改变了庐山轿夫的命运,连牯路的抬轿业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今天的庐山,在九十九盘道、连牯路、公路之外,还有许多条登山步道,它们沿着山谷往山上延伸,深得喜欢探险、登山健身的游人喜爱,当然更多的游客已经不再徒步登山了。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上山公路甚为便捷,虽然弯弯绕绕,容易使人晕车,但也不失为一种趣事,当年徐霞客艰难攀爬寻路的地方也建起了上山索道,无论乘汽车还是乘缆车,登上庐山已经轻而易举,而且有了牯岭镇,游人也不用匆忙下山,在庐山上、在云雾缥缈中更好地感受到了庐山之美。

唐宋文人之所以更多地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除了显示庐山的气势,关键在于缺乏登顶山路,所以只能在山下或山腰,悠然远望庐山,仰望庐山瀑布,感叹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不过,在登上庐山已经很方便的今天,我们真的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吗?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相关推荐

  • 古代文人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

    湛庐山,庐山在最早先以雄、奇、险、秀闻名天下,而后真正让庐山闻名于世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对于这座襟长江带鄱湖的名山,历代文人,特别是唐宋文人在抒情写意时,往往以仰视的视角,此时山大人小,凸显庐山的气魄,但细想也不尽然,以仰视角度写庐山背后或许有其他答案。

    美文欣赏
  •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咏桂花,堪称咏物词巅峰

    桂花的诗句,鹧鸪天·桂花宋代 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诗词赏析
  • 福建2座地理位置“最尴尬”的内陆城市

    湛庐山,福建有2座地级市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地理位置非常尴尬。这两座城市便是:龙岩和南平。1.龙岩地处福建西南方向,地域面积超一万九千平方千米,与梅州、赣州等城市接壤,地理位置差强人意。

    美文欣赏
  • 文征明小楷《桃花源记》,明朝第一

    桃花园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面世以来,其文中描绘的带有世外仙境意味的“桃花源”成为了中国诸多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历代以来,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不在少数。

    文章阅读
  • 来讲讲苏州桃花坞年画的故事

    桃花坞,苏州城厢内的西北隅,古时为一旷野,盛产桃花,每逢春季,姹紫嫣红,曲水花坞,颇似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梦幻意境。游人骚客,慕名来此亦吟亦游,长期以往,并沿成了雅适的民间访桃问李的风俗。一条由阊门注入的水巷和岸边的长街,便因以名曰“桃花坞”。

    文章阅读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桃花园记,本文乃“素颜1”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陶渊明年轻时就博学能文,颇有理想。他的诗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杂诗》)说明他很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文章阅读
  • 桃花源记真的存在吗?细读《桃花源记》,令人细思极恐

    桃花园记,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陶渊明这个人他是田园诗最有代表的一个诗人,他的大部分古诗都可以看出他十分厌倦那些官场世俗,一直滞留在他那不同流合污的境界,保持着他清高品质。

    文章阅读
  • 如果福建是一个班级!那么各地级市在班里都是什么职务呢?

    湛庐山,擅长:政治、历史、地铁工程科目、高新技术开发、小语种个人简介: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福建省省

    美文欣赏
  • 「古诗词欣赏」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孟浩然简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佳句赏析
  • 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据他的描述,在桃花源外,有一条小溪,两岸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