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庄子齐物思想的精神原点意义

庄子齐物思想的精神原点意义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7 12:55:12
阅读:

精神原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出发点。不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还是影响后人至深的、伟大的思想家之思想,若是它对于后世有着启蒙、开智、教化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便可以视其为精神原点。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不失为我们民族最初的精神出发点或曰精神原点之一。当然,可以作为精神原点的思想或者著作数不胜数。而道家的传承者——庄子,其影响至深的《庄子》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齐物论》作为《庄子》的内篇之一,便同样具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原点”的功能与意义。

庄子齐物思想的精神原点意义

关于庄子的“齐物”思想,本文主要从作为《庄子》内篇之一的《齐物论》着手管窥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原点性”。《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七个寓言故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以及庄周梦蝶构成。七篇寓言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逻辑关联的词语,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是一条主线贯穿着,不论是其思想概括性还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都逐步加深并提高,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相通、首尾呼应的巧妙行文。这就正如清代屈复在《南华通·齐物论》中所揭示的:“通篇大势,前半顺提,中间总锁,后半倒应,千变万化,一线穿来,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也”。

佛家讲究静、定、慧,可以理解为静才可定,只有定下来了才可以生出智慧。作为精神原点的庄子的《齐物论》同样不失为此等智慧思想。《齐物论》开头说南郭子綦凭着几案而坐,仰着头,向着天,缓缓地呼吸吐气,而进入了超越物我对立对待关系的忘我境界。《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其中“似丧其耦”,表现出了南郭子綦超然若脱的精神状态。说明他正体验或者说享受着一种心灵活动不为形躯所牵制,精神活动超越于匹对的关系而达到独立自由的一种境界。不论是我们平时的学习也好,做事也好,还是为人也好,如果能够像南郭子綦一样做到精神活动超越于形与体的匹对关系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达到一种“心如止水”和“心外无物”的状态,便能够享受自身活动不为外界事物所牵制的自由状态,那么,我们也就会“不为物累”,从而向往能够达到“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潇洒。

庄子齐物思想的精神原点意义

生而为人,我们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学会去爱别人,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应该和必须爱的人。也要能够学会去爱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爱自己的敌人,即使别人对我们不是很友善,甚至诋毁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而丧失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的敌人才算得上是一种宽容,才称得上具有博爱的胸怀,才能够超越狭隘的“我”而成就一个豁达的“我”,才能够做到像庄子所说的,摒弃我见,摒弃偏执的我,而最终遇见一个真我,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庄子或许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显示世人所谓的是与非、对与错,都出自于我见——偏执的我生出偏执的见解,执一己之见而未“丧我”——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这里,我觉得作者以“吾丧我”开篇点题是向我们展示了初步的、最基本的“齐物”之法,表达基本的“齐物”思想。

方东美说:“庄子在《齐物论》里,想要把真正的自由精神,变做广大性的平等,普遍的精神平等。然后对第一个必要条件,他说:‘今日吾丧我’这个‘我’是什么呢?它有不同的意义。一种是‘小我’,乃是因为在思想上或情操上,每个人都常以我为中心,同于己者就是之,异于己者就非之,所以造成许多隔阂,把和自己不同的看法排斥掉,或隔绝起来,而自以为是!这点是道家认为最忌讳的一件事。所以庄子继承老子的精神,第一步讲精神平等就是要‘丧我’,也就是要丧小我,忘小我,而成就大我”。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能够平等地看待事物、对待别人,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去除自己内心的成见和私心,能够尽量做到为别人着想,时时处处想着他人,有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我们的生命除了为自己绽放光芒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亲人、为朋友、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而活。因此,“吾丧我”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便是一种很重要的启示。

人们都说天籁之声是世间最美的声音,如《齐物论》中:“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三籁者,即人籁、地籁和天籁。人籁指的是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譬喻无主观成见的言论;地籁,是风吹各种窍孔而发出的声音;天籁,是各个事物因它们各自的自然状态而自鸣。但是,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声音并无什么不同,它们都是天地间自然的音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庄子眼中,天籁并非世间最美的声音,天地间最美的声音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知道,设若我们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不论是人所发出的声音还是大自然中产生的各种声音,要是对其加以区分,或多或少还是能够发现不同点的,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很显然,庄子这里是从“道”的角度对三籁加以区分的,从而得出三籁“齐一”的观点。因此,释德清又说:“将要齐物论,而以三籁发端者,要人悟自己言之所出,乃天机之所发。果能忘机,无心之言,如风吹窍号,又何是非之有哉!”由此可见,如果人们将自己之言视做如风吹窍号,人们之间又有何是非可言呢?

人的是非观念来自于成见,如果是每个人都摒弃了《齐物论》中所说的“成心”,也就是去掉先入为主的毛病的话,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是与非、对与错了。因此,每个人就会生出一套自己的是非标准,从而彼此之间争论个不休,以至于说别人长,道别人短的现象出现。当时,庄子认为各家各派之间是与非、对与错的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在庄子看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没有彼类与此类之分,本来就没有什么差别。彼与此二者是一对相对而生的矛盾,彼此包含,彼中有此,此中又有彼。人类要有“齐物”之思想,抛弃“我见”和“成心”,以一种空虚宁静,毫无成见的心境去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周围以及世间事物不刻意地将他们对立起来,这或许才是庄子所说的得“道”的关键所在。

方东美先生说:“还有一种真我,叫真实的自我,庄子名之曰:‘真君。’所谓的真君,拿近代的哲学名词来说,可以叫做心灵的普遍位格,或者是像德国黑格尔所谓的‘普遍的心灵’或者是叫做绝对心灵。这一种精神状态在宇宙里面,不是仅仅陷于主观,而是通乎主体之际的。这种精神状态是人人可以得而体验的,当人们体验或论及此种普遍精神时,一切宇宙万象、宇宙万物都是在此普遍精神里面。也就是说透过普遍精神将宇宙万象、宇宙万物显现出来。此种真实的自我便是一种通乎主体之际的心灵。假使人们都可以分享这个共有的精神,一切偏私、一切骄奋、一切主观,便可以一一化解掉。庄子所谓的‘真君’也相当于柏拉图在物质世界里面,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一个‘精神的灵光’,逐步贯彻了一切宇宙的层级,揭露了宇宙一切的秘密,同时也把黑暗都驱逐掉,而照耀出来成为普遍的真理”。这或许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作为精神原点,并且影响后世至深的原因。

世事无常,要想能够在世间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学习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并不是说无所作为或者无所事是,而是我们要量力而为、适时而为、自然而为,主观动机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做出符合时宜的正确之举。学习庄子的作为精神原点的伟大的“齐物”思想,树立“万物齐一”的思想观点,以便我们能够在“无为”思想的影响下更好地“作为”。

庄子齐物思想的精神原点意义

上有庄子的“穷街陋巷、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后有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个人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态度。一个生活在先秦,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时局动荡。另一个则生活在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整个社会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时代,文化史上则称之为魏晋风度。同样厌恶仕途,同样高风亮节,又同样才高德盛。仕途的失意,清贫的生活,或许正是他们能够在思想上、文学上有超高成就的原因,以至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以“吾丧我”开端是要世人摒弃偏见的我,而达到一个真我,实实在在的我。以南郭子綦仰天而嘘,进入一种“似丧其耦”的状态。无独有偶,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谓是表达了同庄子“似丧其耦”异曲同工之妙的思想。不管是庄子也好,还是陶渊明也好,这些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无不影响着我们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后世的中国人需要一次次回到这些“精神原点”,需要从这些“精神的原点”获得自由生命的营养,从而更健康地再出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