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4 21:56:11
阅读:

黄山新闻网3月27日讯(君瑜)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这与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不无关系,有人认为徽州兴盛赖教育。正是由于徽州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名人辈出,徽州自古享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

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但这些名门望族认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儿孙自由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故他们避难并不避世,即便自己没有机会,也寄希望于后代,总想通过“儒”而“仕”。因此,他们十分注重族中后辈的教育。

古代徽州教育兴盛,明清时期徽州六县有书院54所,但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雄村的这所竹山书院,成为古代徽州教育昌盛的缩影。徽州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的,同时,也有少数是官办的。徽州共建有多少书院,数字并不明确。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3月27日,笔者一行就来到了位于歙县的两座徽州书院,竹山书院和紫阳书院,探访古徽州的教育文化魅力。

竹山书院位于歙县雄村镇,建造起源于徽商,为明清两代徽州府六县所有54所书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据传,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富甲天下,但却有着浓重的儒家情怀,在辗转病榻、弥留人间之际,再三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在家乡雄村雄溪畔建文昌阁、修书院。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的竹山书院终于在清乾隆20年(公元1756年)前后建成。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走进书院,可以看到,竹山书院大门为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古朴凝重,门楣上“竹山书院”四字,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手笔,书院两旁的石鼓十分醒目。

在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正壁悬兰底金字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意在勉励后学之士,又巧妙嵌进书院之名。曹文植是清朝从雄村走出的名宦,他25岁即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是《四库全书》的总编修之一。其子曹振镛,也是进士出身,嘉庆年间为工部尚书,道光帝继位后,更是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所以在雄村有“父子雄村”之谓。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据当地向导介绍,竹山书院建成后,当地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首推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尚书。曹文埴曾官至户部尚书,而曹振镛则官至军机大臣。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雄村曹姓学子中举者就多达52人,其中还有状元1人。竹山书院总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与桂花厅、文昌阁、桃花坝一起构成了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典园林。书院主体建筑历经200多年风雨,仍较好地保存至今。清朝大诗人沈德潜在《竹山书院记》中曾描述书院之景:“缘溪之曲,筑平堤,艺佳树,苍翠无际,隐隐如画图”。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穿过竹山书院里的花厅庭园、曲廊通幽,感受徽派园林与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一行继续来到紫阳书院。

据了解,紫阳书院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郡守韩补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倡“文公之教”,讲学人员也都是当时的理学家。先有朱松治印章曰“紫阳书堂”,朱熹以“紫阳书堂”命名厅堂,后有学者皆称朱熹为“紫阳夫子”,故称紫阳书院。如今,在此书院基础上建立了歙县中学,古代书院的书香飘流至今。

古徽州的“清华北大”探访之旅——走进徽州书院

历史悠久的徽州书院是徽州地区的重要教育场所和文化符号,明清徽州书院数量众多,有其独特的办学和经营管理特色,具有极大的魅力。经过走访和体验,源远流长的徽州教育文化让笔者感触颇多,徽州书院的存在不仅充分显示了古代徽州教育的兴盛与发达,也为研究古代徽派建筑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又成了开发徽州文化旅游非常难得的重要资源。

(来源:黄山新闻网 作者:君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