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张居正是怎么样影响末代皇帝崇祯的,感动!

张居正是怎么样影响末代皇帝崇祯的,感动!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30 11:18:40
阅读:

张居正是怎么样影响末代皇帝崇祯的,感动!张居正是怎么样影响末代皇帝崇祯的,感动!

文/左航道(参考风雨张居正)

张居正死掉了,是为大明朝、万历皇帝而死的。张家被迫害了,是被大明朝、万历皇帝迫害的。

当万历皇帝真正执掌权力的时候,似乎张居正的一切都将被抹掉,而大明朝似乎会从它的历史中遗忘张居正的存在。

张居正去世之前,声望和权势登峰造极。甚至在他在世时,就有人为他建立祠堂,名曰“生祠”。张居正对于这些的态度,就像当初面对荆州官员为他建“三诏亭”一样,是极为冷静和清醒的:说我离世之后,谁还会记得你生前的荣耀呢?

所以说,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假模假式的。

真正证明张居正的存在和伟大,并不依赖这些。

万历帝在世时,就有很多人替张居正辩护。除了像潘季驯这样的张居正破格提拔的人才,就连张居正在世时反对他的人也为他叫屈鸣冤。

思想家李贽,曾在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的时倍受打击,他也是张居正在世时少数敢于批评张居正的人。

可张居正去世后,当他看到朝廷对张居正的诬陷以及对张家后人的迫害,他不但批评那些不为张居正辩护的官员,还将张居正与世人爱戴的清官海瑞作对比,说海瑞只是清白,却不能“任栋梁”,但张居正尽管掌权时“胆大如天”,却可以说是史上少数的杰出宰相之一。

李贽的评论无疑是中肯的。但世人大多没有如此洞若烛火的认识,因此在万历时代,尽管有李贽们为张居正辩护,但毕竟身微言轻,所以不被重视。这样,到了万历后期,张居正似乎真的渐渐被人遗忘了。

这些人的支持和评价是证明张居正的存在和伟大的证据。

除此之外,历史把它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后世。

在他去世后的约六十年后,即崇祯皇帝年间,也就是明朝的末代,在大明全国的各个阶层,张居正再次成为了热门话题人物。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相”!

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朝堂群臣,在异族入侵的国家危难面前,都意识到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上苍能否再降生一个张居正来为大明朝力挽狂澜呢?

首先跳出来如此呼喊的人,大概在天有灵的张居正也想不到竟会是他——就是那在“夺情”风暴中号称“反夺情五君子”之一,而且是把张居正和万历新政骂得最凶的那位邹元标。

在反夺情风波中,邹元标在廷杖中被打断了双腿,成了残疾人。此后又被流放至偏远地区,落下了一身病。

后来,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邹元标开始反思过往,最终判定,只有张居正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救国良药。于是他上书崇祯帝,主张为张居正平反昭雪。结果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赞同。

崇祯三年时,张居正生前的名誉得到了完全的恢复。

张居正当年孤身一人誓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时曾说:“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意思是只要我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那么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会坚定地做下去。

为了实现理想,张居正即便背上千古骂名,也在所不惜。

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在被抄家时自杀未遂,后来忍辱偷生,为父亲编写文集,要把父亲的这种伟大的精神宣扬下去。

他也在穷尽余生编定了《张太岳集》之后也说:“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其执政的十七年中,号召众臣效仿张居正,励精图治,为国操心,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大明徒有救国之君,却再没有张居正这样的救国之臣了。

对此,崇祯帝也只能端坐无奈。他于崇祯十三年下旨让张居正的已故长子张敬修世袭父亲生前的所有荣誉,并启用张敬修的长孙、即张居正的长重孙张同敞,希望他能够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救大明于危难。

张同敞一介书生,从此便投入到上阵杀敌的第一线去了。

崇祯十七年时,北有清兵虎视眈眈,南有李自成直逼京师,崇祯帝无兵可用,就希望张同敞可以借张居正的影响力南下调兵。

张同敞日夜兼程,可惜他还未召来几个兵,崇祯帝就已经殉国于煤山了。此后清兵入关,绵延近三个世纪的大明朝就这么亡了。张同敞的亲友同学,都劝他远走避难,以保张家血脉,因为他到此时还没有孩子。但张同敞却说:“先祖为国,常思死而后已,我怎能做个不肖子孙呢?”

意思就是说,我的曾祖张居正可以为了国家,不计个人的生死荣辱,我当然也要像他老人家一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怎么能只顾自己呢?我若如此,死后还有何脸面去见我的曾祖父呢?

此时,他明知明朝已然大势已去,但他一定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像祖先张居正那样为国家做点什么,无论成败!

他先是积极帮助南明政权筹划抗清大业,弘光政权灭亡后,他又赶赴云南保护永历帝,誓死抗清。永历帝封张同敞为总督,让他协调各路兵马。可实际兵权却掌握在各路将领手中,大家人心涣散,不听调遣。

张同敞只有寄希望于能以一腔热血感动众人。因此作战时,他虽是一介书生,却总是冲在最先;士气动摇时,他则安然不动。多少次,他以个人的气概稳定了军心,渐渐地,终于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与爱戴。

可惜,明朝期数已尽,张同敞再强也是孤掌难鸣。在坚持抗战了八年之后,也就是永历五年,清军攻入广西,永历帝逃往梧州,桂林的明军溃散,只剩下一座空城。而抗清名将瞿式耜留守桂林,坚决不肯走。张同敞得知后,独自一人来到桂林,来见瞿式耜。

见面后,瞿式耜对张同敞说:“我为留守,死在桂林是理所应当。你是总督,没有守土的责任,还是离开吧!”

张同敞握着瞿式耜的手,说道:“古人耻独为君子,先生为为何不让同敞与你共生死呢?”

听了这话,瞿式耜热泪盈眶,说道:“别山(张同敞的号),你不愧出自忠孝之家(指作为张居正的后代)!”

说罢,瞿式耜端出酒来,外面风雨大作,二人则正襟危坐,秉烛达旦。

天将亮时,清军攻入桂林城。叛国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直冲帅府,见瞿式耜被擒,十分高兴。他不认识张同敞,就问此人是谁。谁知张同敞开口一通长篇大论,把孔有德卖祖求荣骂得狗血喷头。

孔有德恼羞成怒,当即命人打断了张同敞的双臂,并挖掉了他的一只眼睛。可张同敞依然怒骂不止。当孔有德得知这位就是张居正那位有名的曾孙后,也吓得收手了。他将瞿、张二人下在大牢里,想劝他们投降,因为这两个人要能投降,战争就结束了。

可惜他实在是找错了人,他也不想想——这两人要是肯降,会在风雨交加之夜独守空城吗?

张、瞿二人的牢房仅有一墙之隔,两人就彼此谈笑吟诗,互相鼓励。

张同敞在《自诀诗》序中说:在被关押的一个月中,因为受刑,两臂结断。一日,忽然右手可以略微动弹,就凭着这右手,写了三首诗。因为只是能微微动弹,所以三首诗整整写了三天。等到写完,右手再也不能动了,这大概就是自己的绝笔了罢。

其中的一首说:

“弥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这诗是说,自己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自己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如今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也无所谓什么死后安葬,入土为安了,就算是我的魂魄,在我死后也不会只想着回到家乡去,而是要像我的祖先张居正一样,到我大明的历代皇陵那里去拜谒。以此来告诉世人,大明虽亡,但张居正的子孙自有代代忠骨,浩气长存!

孔有德读了这诗,知道劝降无望了,又怕夜长梦多,因此决定杀掉二人。

行刑那天,张同敞坚决不肯跪着受刑,他站着看着刽子手,面无惧色。他的头被砍掉之后,身子却屹立不倒,刽子手上前一推,却推得不动。

当时,孔有德和在场清兵都吓傻了,不由得纷纷给张同敞血淋淋的尸身下跪,还磕了几十个响头,那尸体才砰然倒地。

逃至南宁的永历帝听说此事后,悲愤至极,遂下令朝廷上下拜祭瞿、张二人。尤其对于张同敞,永历帝念其临终时还没有子嗣,特地赠封其为江陵伯。

据说有一段时间,永历帝每天拿着张、瞿二人的绝命诗反复地读,边读边流着泪说:“国无江陵!国无江陵!”

通常,江陵指的便是张居正。明朝时,能称张江陵的只有张居正,而此时永历将张同敞封为江陵伯,可知,永历说的是张居正精神,并不特指张居正还是张同敞。

在张同敞、瞿式耜殉国后,先是人们自发为他俩安葬。后来,连清朝统治者也被二人的精神所震撼,康熙帝曾下令表彰二人宁死不屈的气节。

到了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夕,日落西山的清王朝也要大难临头了,此时他们也想念起张同敞和张居正这样的人来了。

广西巡抚就亲自在张、瞿二人的殉国处为二人立了一块高达两米的石碑,题名“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一方面表彰他们的气节,另一方面是希望能以此唤醒人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

张居正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不断鞭策我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保家卫国。

即使在我们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张居正精神也依然存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