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1 15:53:04
阅读:

徐璋(1694-1755后)清代画家。字瑶园,一作瑶圃,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为肖像画家沈韶弟子。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跟之前石涛等“北漂”画家一样,徐璋也曾为争取发展机遇进京讨生活,以期跻身于出人头地、衣食无忧的宫廷画家行列。清宫档案显示,他年过半百被荐入宫,正是基于匠心独运的写像技艺。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乾隆十四年(1749)五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达子将奴才图拉跪进画喜容徐璋,系松江府娄县所属之民,年五十六岁。缮写摺片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着伊画画一张。钦此。……于本月二十七日司库白世秀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要徐璋试手画呈览。钦此。……于本日,随将徐璋未画完墨山水小绢画一张持进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徐璋着交春雨舒和行走。钦此。……乾隆十四年七月初四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新来画画人徐璋回去罢。钦此。”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案,“喜容”指人物画像。宋张端义《贵耳集》:寿王使御前画工写曾海野喜容。明吴承恩《西游记》:国王传旨,召丹青图下圣僧四众喜容。皆然。据乾隆五年(1740)倪承茂替徐璋作《云间先贤遗像序》,这年《邦彦画像》大体完成,至迟九年徐璋自跋时全部成像。想必他也正是凭借这帙百十位栩栩如生名贤画像,才博得苏州织造府满清官员图拉赞许,将他引荐进宫去的。诚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娄县志》载:徐璋字瑶圃,写真用生纸自璋始。山水、花鸟、草虫,皆入能品。织造图拉荐入画苑,旋告归。璋尝画松郡先贤像自全思诚迄陈子龙,凡百余人。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徐璋入宫不久即遭辞退,未被聘为正式宫廷画师。究其原因,似乎跟他参加择优录取面试时,不敢贸然将所画前朝贤良,尤其抗清杀身成仁志士遗像进献乾隆御览,一展其作为曾鲸再传弟子得心应手肖像画本事,却阴错阳差遵嘱进呈自己并不太擅长的水墨山水有关。如此,他自非其他应征山水画家对手而败下阵来。由此反映重视当场命题考核评选录优的乾隆并不欣赏徐璋山水画作,遂吩咐将他打发出宫。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不过,据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乾隆四年出版清初画史——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徵续录》透露,此前徐璋似乎还曾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入宫祗候内廷之行。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卞久字神芝号大拙,娄县人。子祖随字虞逸,工写真,神芝为之补图。同郡徐璋字瑶圃,写真不独神肖,而笔墨烘染之痕俱化,补图亦色色可观,不愧沈韶高弟。游都门,名甚重,康熙中祗候内廷。时广东海阳人余颖字在川工写真,大得曾鲸之妙。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就此,清冯金伯纂辑《国朝画识》援引《画徵续录》记载几同;虽然这位曾认识徐璋之子、“写真工妙不失家学”徐镐的嘉庆间上海南汇学人,在随后另一部画史《墨香居画识》为之立传同时,又于例言中对原先著录作了更正:“徐璋于乾隆初供奉内廷而误入康熙。吾郡如此,其余可知。”但问题是,即便冯氏质疑有理,《国朝画识》本身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据乾隆五十九年(1795)青浦王昶和嘉庆二年(1797)嘉定钱大昕两序及同年冯氏自刻本分析,《国朝画识》完成于乾隆末年;但卷首竟一反常态出现康熙廿一子允禧(1711-1758)乾隆四年以“慎郡王”封号署款序言,并径指受序者为“静岩”。如:“静岩是编,升堂入室,其论已微;分条晰缕,其心已苦。静岩之论也,非量也,吾得而知之也。静岩以不论论之也,量也。吾乌得而知之乎?”可冯金伯表字冶堂又字墨香号南岑,并无“静岩”字号,故这篇约半个多世纪前拟就的序文入列《国朝画识》原委暨“静岩”真名实姓委实费人射猜。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杨国柱》

而《国朝画徵录》动笔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十三年脱稿,显然只可能记录此前清初画坛人事,无法预言乾隆十四年徐璋二进宫案例而有未卜先知先觉的先见之明。事实上,从“南博”(南京博物院)藏传世最早徐璋雍正五年(1727)《张绍祖画像扇面》,和几乎同时张庚《国朝画徵续录》为之立传史实分析,仿佛都表明而立之年的徐璋早已在江南肖像画领域崭露头角。因而当初跃跃欲试,立志进京闯荡,一显身手,既有年龄优势,又有技艺准备,应当具备首次北上的可能性;何况张庚为著画史曾三下江南采访,所谓:凡遇图画之可观者,辄考其人而录之。显然是鉴于目睹耳闻才记录在案,应当不至于空穴来风的吧?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至于乾隆间为官松江了解徐璋,并曾客慎郡王邸甚久的青浦主簿易祖栻《书画纪略》所谓“瑶圃善山水、花卉、人物,壮年遍觅缙坤家先代画像,酷意临摹,遂成传神名手。乾隆初荐入画院,期年假归,名益噪。予于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冬倩其写《倚马图》,最为神似。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无名氏》

《画徵录》谓在康熙中祗候内廷者,误也”云云,其真实性有待审核查实。因按已知徐璋肖像画年款排列推敲,他出宫后并未像《书画纪略》所云年余返里,而是留京呆了好一阵子,甚至直到乾隆廿年(1755)依然在京为达官显贵写真画像。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李榖斋小像册》就著录过他一段题跋,当是抓取自己画像生态的真实写照:来游京师,欣辱榖斋先生教,接谈间乘不觉而写此,先生讶之谓神异也。云间徐璋。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秦曰旦》

案,“榖斋”乃当时指头画名家高其佩外甥李世倬别号;他曾从王翚学画得其传,花鸟写生则有其舅指墨之趣而能自成一家。徐璋当初交往画像对象跟之前王翚社交圈略有重叠,既是彼此艺术趣味相投使然,更可能是为走终南捷径,敲开厕身官场方便之门。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吴骐》

耐人寻味的是,结合《国朝画徵录》蒋泰题叙、张庚自识均为乾隆四年五月,上述冯金伯《国朝画识》卷首慎郡王序言也作于乾隆四年五月,看似该序归属《国朝画徵录》卷首才显合理,可张庚、蒋泰同样均无“静岩”字号。检与此别号密切相关者,系曾从王原祁学画工山水,康熙称为“画状元”,又历事雍正、乾隆以画受宠遇的唐岱(1673-1752)。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金是瀛》

其著《绘事发微》两序分别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松江沈宗敬和次年陈鹏年,故上述言必“静岩”的慎郡王乾隆四年序文按此,更显时差正常且无张冠李戴嫌疑;但今该序绑定冯氏《国朝画识》早已付梓既成事实。故以上令人纠结谜团,或成为今后美术史研究可追踪探讨一新命题。但不管如何,《邦彦画像》乃徐璋平生精心营造的肖像画力作,则是美术史上的不争事实。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光承》

徐璋乾隆九年自跋谈及《邦彦画像》创作缘起,是过吴门偶尔品鉴明末文坛领袖王世贞搜集姑苏前贤遗像,展玩不忍去手,遂决心效法将可与苏州并驾齐驱的明代松江名贤绘为画像。为此,他力为博访遐搜,临摹旧本,终得若干篇幅。时人倪承茂《云间先贤遗像序》因此赞曰:夫杜少陵之诗,诗史也;今徐君之画,画史也。其并垂不朽也。复何惑哉?庚申(乾隆五年)夏,徐君至吴门,余昔过从既久,寓目窃观为幸。由此判断《邦彦画像》绘于乾隆五至九年间苏松两地,这跟后来徐璋得苏州织造赏识而推荐进宫本事大体吻合。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徐念祖》

《邦彦画像》有册页和石刻两种。册页包含徐璋真迹和后世临本,分别作于纸、绢材质;石刻系据前者勾勒上石摹本。今册页收藏“南博”,石刻保存松江明代园林醉白池南廊壁间。据《国朝画传编韵》《国朝画识》《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和《历代画史汇传》等援引苏州学者李果(1679-1751)《在亭丛稿》有关《邦彦画像》规模曰:摹写云间往哲像,始于大学士全思诚,终于陈黄门子龙,共一百十人,凡胜国二百七十年中忠孝、廉节、文章、理学,悉登于册。瑶圃笔意苍秀,兹册又所加意;英姿飒爽,德容肃穆,仰止之思,不觉油然以生。另据《松江文物志》统计册页原迹108幅,后散佚甚多,仅剩39幅;而笔者赴“南博”观摩点校册页数据为百人99幅,其中纸本61人,绢本39人。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李待问》

相传徐璋完成画像,其子镐因承继父业也擅写真,曾对画稿次第增补,时有多套摹本传世。嘉庆间,徐本原作为松江藏书家沈古心庋藏其啸园,沈子恕、慈与松江著名人物画家改琦常于啸园雅集,改氏因得观赏徐本而有临本最为接近原作,世称“改本”。咸丰二年(1852),沈氏家道式微,家藏字画星散,松江府娄县知县何士祁购得改本。十年(1860),松江因受太平天国战争波及,改本不知去向。道光末年,徐本归松江澄华堂朱大韶,后朱氏亦渐败落,遂将徐本典与松江名族韩禄卿。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徐孚远》

光绪元年韩氏去世,十六年(1890),邑人顾莲、陈士翘等鉴于《邦彦画像》荟萃松江一代风流人物,艺术价值极高,为重要乡邦文献,宜于勒石以垂永久,遂借得韩氏藏本80余像,又得改本残册数像,请啸园主人沈恕曾孙沈寿康校补、闵怡生记略、张叔木勾字、吴梅心监刻,历时年余完成刻石卅方嵌于府学明伦堂一壁,画前勒咸丰初年知县何士祁隶书题字:邦彦画像,黄之隽撰草书《胜朝邦彦画像序》,乾隆五年倪承茂撰、八年项应鈜楷书《云间先贤遗像序》,九年徐璋撰画像跋(光绪十六年张定重新隶书),五十年陆锡熊撰楷书画像题记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吴钦章》

石刻画像共有名、传者91人,按科举登榜计状元3名,进士55名,举人10名,诸生7名,贡生2名,武举1名,无功名却有一技之长者13名。石像后有何士祁隶书题跋,光绪十七年仇炳台撰、汤复荪行书题跋,同年九二翁姚光发作、其孙姚肇瀛楷书题诗二绝。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方叔毅》

光绪廿七年(1901),韩禄卿子扬生邀请时自保定回松江名士杨古蕴于南埭草堂为其藏本人物补题传略,是为《邦彦画像》有对开人物小传之始。首幅全思诚像后杨古蕴跋因曰:韩君扬生家藏《邦彦图》不全本,属能画者补之,装潢成两册,将录出处于其上,而君遽殁。光绪辛丑夏,予小住南埭草堂,君夫人席氏,以不能起扬生而问之矣!前事茫茫,为之掷笔三叹。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尚文》

有鉴于此记,现暂将传世38幅绢本画像视为徐璋原作,其余或为后人摹补。至于哪些可能出自徐镐增补,哪些为改琦手笔,哪些又是韩氏收藏不全时请人摹补者,均有待另考。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包尔庚》

民国廿三年(1934)韩藏册页流散社会,为关心乡邦文献的松江贤达集资购藏于县教育图书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天,已成社会公器的《邦彦画像》应邀赴著名学者型鉴藏家、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董事长叶恭绰(其父叶衍兰曾主持《清代学者像传》编纂)领衔倡议,于上世纪卅年代“大上海计划”新市中心所在地——江湾上海市博物馆新馆举办的“上海文献展览会”。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单国祚》

因画像册多表现明末富有气节的抗清民族英雄形象,故虽迫于战局发展十数天就提前撤展,但公展及时发挥并提升了鼓舞、激励全民族抗日爱国斗志与士气效应。稍后“八一三淞沪会战”胶着,松江县图书馆毁于日寇炮火,《邦彦画像》遂为馆长雷君彦携出避难乡间。据他1962年5月13日在《解放日报》发表《关于〈云间邦彦图〉》追忆,某夜遭盗窃散失9幅。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昂之》

而被日军轰炸幸存的石刻本,则于1941年始移置醉白池供人瞻仰,此有壁间同年邑人楷书题刻为证。抗战胜利,册页本移交县图书馆筹备处保管;向被奉为松江“三宝”之一,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1958年前)松江行政区划尚属江苏,故册页真迹几经辗转移交,终归“南博”征集;石刻则始终保存于醉白池壁间。“文革”期间,有识之士在石刻表面涂以石灰用作宣传画廊暗中保护,从而使这一当初已有近八十年历史的石刻文物得以保全至今。为资比对研究,现谨将册页与石刻本今存人像名单列表如下。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秦昌遇》

清乾隆五年(1740)徐璋册页真迹及后人临摹补配百人(南京博物院藏 现存人物画像名单)

第一册:全思诚、倪瓒、袁凯、张衡、李源、沈度、李桓、戴昕、张蓥、周舆、颜正、张弼、孙衍、张宏宜、沈恩、张宏至、钱福、陆深、孙承恩、朱鼐、潘恩、徐阶、冯恩、包节、莫如忠、陆树声。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陈子龙》

第二册:杨允绳、杨铨、杨豫孙、徐陟、周思兼、吴潮、董传策、林景旸、许乐善、莫是龙、徐三重、王明时、唐文献、顾正心、董其昌、陈继儒、陆彦章、吴炯、陆彦桢、张所望、张以诚、张以诫、乔一琦、张鼐、王善继、王献吉。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夏允彝 夏完淳》

第三册:钱士贵、王元瑞、沈犹龙、张履端、许誉卿、杜乔林、莫俨皋、王升、陈所闻、孙士美、张昂之、吴嘉允、单国祚、王钟彦、章旷、包尔庚、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吴钦章、徐孚远、李待问、方叔毅、包孝、秦日旦、秦昌遇、周绍元。第四册:杨国柱、杨应祈、吴之贤、唐汝询、沈粲、孙克宏、张尚文、金是瀛、吴骐、徐念祖、王光承、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无名氏。纸本61人;绢本39人38页幅。(无石刻本郑栋、李逢申,郑、李或出自改琦本)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章旷》

清光绪十六年(1890)石刻摹本91人(上海市松江区醉白池藏):全思诚、倪瓒、袁凯、沈度、沈粲、张衡、李源、李桓、戴昕、张蓥、周舆、颜正、张弼、孙衍、张宏宜、钱福、张宏至、沈恩、陆深、孙承恩、朱鼐、孙克宏、徐阶、潘恩、冯恩、包节、包孝、莫如忠、陆树声、杨允绳、杨豫孙、徐陟、周思兼、吴潮、董传策、杨铨、杨应祈、林景旸、许乐善、莫是龙、周绍元、吴之贤、徐三重、王明时、唐文献、顾正心、董其昌、陆彦章、吴炯、陈继儒、陆彦桢、张以诚、张所望、张以诫、乔一琦、郑栋、王善继、张鼐、王献吉、钱士贵、王元瑞、杜乔林、沈犹龙、张履端、莫俨皋、许誉卿、王升、陈所闻、李逢申、唐汝询、秦昌遇、孙士美、张昂之、吴嘉允、单国祚、王钟彦、包尔庚、章旷、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吴钦章、徐孚远、李待问、徐念祖、张尚文、方叔毅、王光承、金是瀛、吴骐、秦日旦。(无册页杨国柱、无名氏,新增郑栋、李逢申)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吴嘉允》

《邦彦画像》因其写像艺术精湛,博得后世传习临摹不断;由于传世版本资料缺环或记录不尽完善,版本系统复杂,给鉴定分期带来一定困惑。如“南博”册页如表所示共计肖像99幅100人;可1937年上海文献展览会展出肖像81人80幅,其中莫俨皋像竟有两幅之多,编号分别为5192、5193;不见“南博”册页的沈恩、董其昌、陈继儒、方叔毅、秦日旦、秦昌遇、吴之贤、唐汝询、张尚文、吴骐10人及无名氏10人共廿人,该数据与原松江县图书馆雷馆长后曾意外散佚9幅传闻有出入。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钟彦》

又,今“市历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另藏有一幅尺幅、质地跟“南博”册页面貌几乎完全一致的绢本潘恩像,仅眉宇之间略有差异。何以出现两幅双胞绢本莫俨皋像和潘恩像?今“市历博”藏本出处、逸出原因待考;当年上海文献展览会为何少了除不适宜陈列的10位无名氏外松江重要名贤如董其昌、陈继儒、沈恩等10人像?而今“南博”本又如何重现10人像?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孙士美》

如果说1937年展览是鉴于当时除《邦彦画像》外,还有其他“先哲遗像”可供选择展示,如董其昌像就选用曾鲸画本(第5008号。此本是否“上博”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间曾鲸画董其昌像?不详待考)和沈咏翔画本(5048号)以及董其昌、陈继儒合影清禹之鼎临项圣谟本(5049号);沈恩像则分别选取沈氏后人提供“明乡贤沈恩遗像及子孙曾四代像”(5010号)和青浦城隍庙供像(5046号);那么,就分明出现在《邦彦画像》却没有相应“先哲遗像”展出的方叔毅、秦日旦、秦昌遇、吴之贤、唐汝询、张尚文、吴骐7人,当初未予陈列画像该作何解析?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汝询》

即选择标准是否有随意性?又,1901年杨古蕴跋语认为绢本为徐璋真迹,纸本为他人摹本,这与画史主张徐璋擅长生纸作像观点不同,是否确凿可信,似乎值得从材料学上加以进一步认证。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履端》

此外,绢本潘恩像不同于石刻底本,前者持笏板在左侧,后者在右侧。石刻祖本很明显取法见诸1937年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潘恩像;那么,绢本跟石刻祖本,究竟哪幅更早?再则,石刻本孙士美像传作“太仆少卿”而绢本作“太仆寺卿”。石刻本所无绢本杨国柱像题“右军都督挂镇朔将军印杨公国柱”,是否可确信这才是徐璋传世真迹标本呢?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陈所闻》

《邦彦画像》绘制原因,除徐璋本身题跋所及,乾隆五十三年《娄县志》纂修者陆锡熊,于五十年作《邦彦画像》题识时说得很清楚,是鉴于“松江为衣冠渊薮,明代士大夫焯炜缇油,项背相望”。亦诚如当代学者指出的:图中明初和明中叶前人物很少,嘉靖中期以后,特别是万历晚期至崇祯时期人物数量较多,足见徐氏所画人物明显侧重于名节方面。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莫俨皋》

不过,在册页和石刻本,却都有一位活动经历主要在元代,且原籍并非松江本地元末画家倪瓒被名列第二,这一看似有违原定选取宗旨现象令人瞩目。因《邦彦画像》小传确认倪云林系无锡人;最具说服力的是倪瓒曾于至正廿三年(1363)为传世知名肖像画家王绎写《杨竹西像》补作松石,款署郡望也是“句吴倪瓒”,故而他被入列《邦彦画像》很值得玩味。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杜乔林》

笔者认为,《邦彦画像》将倪瓒列为松江名贤,恐怕主要是出于他当年与时贤杨维桢等一批文人雅士共同寄籍松江,活动于三泖九峰一带,遂被目为流寓云间人士有关。诚如《邦彦画像》对开倪瓒小传所云:元季以天下多事,弃其田宅,遨游玩世,寓松曹知白(1272-1355,松江府画家,宗法北宋李成、郭熙。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元瑞》

家有园池,藏法书名画极夥,时文人画家多喜与之交游)家最久。由此表明时人几已将寓居本地的倪瓒“视同己出”般一视同仁,接纳为松江本土乡贤一分子。明末云间书画派巨擘董其昌就相当推崇“往来震泽、三泖间”的倪瓒,认为: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独倪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也。故“元四家”中最称逸品的当推倪瓒,董思翁甚至还有仿倪瓒《五湖春水图轴》。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倪瓒》

可见徐璋将倪瓒列入《邦彦画像》,不排除同样是受上述待人接物包容并蓄厚道的历史遗风熏陶使然。就此,像“南博”藏清佚名肖像画家作元赵孟頫、明董其昌和清张照三位松江籍书画家的《三文敏像册》、松江区博物馆碑廊间乾隆廿六年(1761)集明刻赵孟頫《心经》和同年刊刻董其昌、张照《心经》的《云间三文敏〈心经〉》碑刻同理可证,表明作为赵孟頫第二故乡的松江,几将赵子昂当作自家人看待了。而倪瓒在《邦彦画像》中的排序,仅次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以耆儒征的全思诚位列第二;尽管当年像倪瓒般寓居松江的重量级文人雅士指不胜屈,可徐璋《邦彦画像》开出的优待特例似乎只此一人,足见倪瓒在徐璋心目中位置同样非同一般。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博”藏“明四家”之一仇英嘉靖廿一年(1542)四十余岁作《倪瓒像卷》,临摹自元代肖像画大家王绎绘制倪瓒像,故笔下显然吸收有王绎写照遗法而笔调柔和。至于说徐璋《邦彦画像》取法倪瓒肖像的由来,不排除他曾在苏州过目鉴赏仇英描摹此像,遂有以此为范本予以再创作的可能。而且从徐璋身为职业肖像画家的专业角度出发,他综合目力所及倪瓒肖像的重新再创作,对于像主面貌的刻画、还原把握程度,恐怕要较之擅长仕女的仇英,来得更为真切自然而少有修饰痕迹。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许誉卿》

提起《邦彦画像》,不免令人感及明末松江府赫赫有名的书画巨匠董其昌及其众多肖像画来。据初步梳理,传世最早董像出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五至九月八日间明末著名肖像画家曾鲸之手(存“上博”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其时董其昌66岁,正在苏州、润州一带荡舟游历;曾鲸此作,显然是应邀据董氏当年游江南性情愉悦之际真切形象的写真留影,因而兼具原创性与逼真性,可认定为今见董其昌诸像源头之一。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沈犹龙》

而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到四十八年,曾鲸连续创作王时敏像(天津博物馆藏)、沛然像(“上博”藏)所反映的交游情况看,正如有学者认为的:不同像主预示着曾鲸客寓南京后交游范围扩大(曾鲸作画时先由像主或家人预约延请上门),行踪由南京而向苏松地区转移;并且像主似乎都与董其昌挚友、松江隐逸书画家陈继儒有关,因为不少画上有其题赞。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钱士贵》

再从与曾鲸合作补景者看,也皆为彼时互为交游名画家。尤其像曾鲸画《董其昌像》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孙项圣谟的合作,可见“挟技以游四方”的他能于“万历间名重一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曾鲸肖像画这种“影画”合璧形式,肇始于上述元王绎、倪瓒合作《杨竹西像》,同样为“波臣派”后起者继承,他去世(顺治四年,1647)五年后的清顺治九年(1652),由其得意门生张琦与项圣谟梅开二度合作完成的“影像”合璧《尚友图》就是这样的例证。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鼐》

《尚友图》当属项氏追忆自己与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鲁得之、智舷五老艺林雅集情形,项氏其年56岁,董其昌已去世17年,故张琦画像,除了项氏是唯一健在可资写生的模特儿外,其余已逝故人显然只有取法先前肖像蓝本加以临摹发挥了;其中董其昌像可能就摹自张琦先师曾鲸跟项氏合作于万历四十八年的那幅肖像册页,这经两相比对,端倪可察。何况项氏既是后者画中人,又是前后两像创作缘起的见证人与策划者,对于指导张琦构图布局以及就已故友人画像的选取,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尚友图》间董其昌像应该正是曾鲸创作董像源头的流脉。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献吉》

再以《尚友图》间三老,跟“南博”藏《明人肖像册》间李日华像、清佚名《三文敏像册》间董其昌像,徐璋《邦彦画像》间陈继儒像面目形象作比较,不难发现几者之间可能都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摹写关系;至于其共同拷贝、再创作的源头,恐怕全要追溯到始作俑者曾鲸,因为通过陈继儒介绍,可能他替他们几位都画过肖像也未可知。而曾鲸之后与之相关作者自非项圣谟莫属。据1937年7月上海大众印书馆出版《上海文献展览会概要》四、图像目1、先哲遗像记录,当年展览会上曾有金山姚石子先生提供清禹之鼎临项圣谟本《董其昌陈继儒合影》,此外是沈詠翔画本董其昌像。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王善继》

需要提示的是,《邦彦画像》原迹中董像另有所本,跟曾鲸画董像似不一致;且今醉白池壁间石刻也不同于册页本。为此,1901年杨古蕴于册页董传后题曰:按石刻作坐古藤椅,一手倚椅背一手握腰扇,惟貌颇相似。闻之文敏后人云,遗像尚有存者,他日当往证之。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所望》

前已论及,徐璋绘制《邦彦画像》选取对象标准,以明末松江府品学兼优之士为主。但不可思议的是,遍检全帙画像,并不见当年上海著名政治、军事、思想和农学、天文学家徐光启,这一现象让人匪夷所思。据《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第一编第六章第十节照壁石刻碑刻三、《云间邦彦图》石刻,《松江文物志》第二章文物收藏第二节徐璋《云间邦彦图像》册共同分析理由是:之所以无徐光启,据说他引进西洋科学,信奉天主教,一批保守士大夫对之颇有看法;也有人说原有后佚。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陆彦桢》

笔者数度披览《邦彦画像》认为:徐光启应当并未被徐璋遗忘入选,只是清末光绪廿七年杨古蕴补题像主小传时,因不谙徐光启面目形象而无从对号入座,从而未将其画像捡出作传,最终使徐光启画像沦为无传无名氏。而实际上,被列为该画像册最后一幅无名氏肖像的主人公,极有可能正是徐光启。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以戒》

按照目前的梳理结果,已知徐光启及其夫人头像,数美国收藏家王己迁藏本最早,该徐像右上角有疑似徐光启亲笔题识附题诗,首行隐约作行书:天启七年(1627)四月廿二自题小像。考本年徐光启66岁,正是此前被免礼部右侍郎职返沪赋闲时期。梁家勉编著《徐光启年谱》载:此顷,在籍家居,自言:年来家食,幸得安闲,第时婴疾疚,每须静摄。对国家事,深感:事势愈促,曷胜蒿目。(援自《复苏伯润柱史函》)故此像疑作于沪上,且为最接近徐光启当年本来面目并经本人认可标准画像。而且此像尺幅与“南博”藏佚名《明人肖像册》间各像绘画风格、规格颇为近似,作者抑或为同一位明末佚名肖像画家也未可知。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乔一琦》

王己迁藏本而外徐光启像,以今藏美国纽约贝特曼照片档案馆(Bettmann Archives)西洋画家十七世纪铜版画最为著名。该画作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跟徐光启全身相向论道状立像,此后内地一系列徐氏单人全身像摹本多以此为蓝本。如清末鸿宝斋石印《徐文定公墨迹》间线描《明相国徐文定公像》,1933年上海徐家汇光启社校刊《徐氏庖言》卷首线描徐光启像;甚至包括由上海徐汇区文管会办公室提供、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2003年12月24日发行的游客纪念车票——1983年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创作的设色徐光启像等,应均临摹或取法于此。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张以诚》

故画面都有代表像主时代特征的明式座椅(或大理石靠背或作木质,位置或左或右),案桌上则有反映像主从事职业象征的浑天仪,以及一壁揭示像主宗教信仰的圣母或耶稣像;有的圣像上方有横批“万物真原”四字,有的圣像两侧则悬有相关对联。此外,尚有一幅徐、利坐而论道图像,暂不详出于何时何人之手,似存于海外收藏机构,姑识于此。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周绍元》

1847年,天主教耶稣会入驻徐光启去世落葬而家族聚居的上海徐家汇地区土山湾,随后于1864年创办包括画馆和印刷所等在内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由中外教士传授技艺,组织生产,产品对外销售,借以自养。其中有西洋文化背景的工艺院画馆,多年来一直受到美术史学界瞩目,而上世纪初出自该画馆绘制的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南怀仁四贤全身水彩画像,应该同样根据传自美国贝特曼档案馆的那幅利、徐画像为底本而创作;所以,画面上两人举手投足和上述表明像主时代、身份、宗教取向等相关道具几如出一辙。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邦彦画像·莫是龙》

本文来源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作者/陶喻之

相关推荐

  • 徐璋的《邦彦画像》,古代的“人像摄影”

    自题小像,徐璋(1694-1755后)清代画家。字瑶园,一作瑶圃,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为肖像画家沈韶弟子。《邦彦画像·无名氏》跟之前石涛等“北漂”画家一样,徐璋也曾为争取发展机遇进京讨生活,以期跻身于出人头地、衣食无忧的宫廷画家行列。

    美文欣赏
  • 黄道周——明代最有创造力的书法家

    黄道周,黄道周,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人。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

    诗词赏析
  • 潘先生不讲派性 他主张“以学术论学术,不失公正态度”

    文人无行,■潘天寿鸟石图纸本105×30cm1928年宁波美术馆藏■童中焘近日,宁波美术馆送我一套《浙东之光——馆藏甬籍中国画名家提名展作品集》及《浙东之光——潘天寿研究文集》。

    文章阅读
  • 明代董其昌行书作品《白居易琵琶行》

    凄凄不似向前声,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佳句赏析
  • 醉白池寻梅

    醉白楼,醉白池始建于明末清初,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也是名人学士常游之地。清代顺治年间,工部主事顾大申重加修建,并仿宋韩琦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更名为醉白池。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