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文史资料:邯郸漳河变迁历程,你能知道多少呢?

文史资料:邯郸漳河变迁历程,你能知道多少呢?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18 19:50:36
阅读:

文史资料:邯郸漳河变迁历程,你能知道多少呢?

漳河古称“衡漳”。 漳河原系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因其出山后横流如黄河,古称“衡漳”。公元11年黄河南迁脱离黄河后曾合清河(洹水)或浸水(洺河)入海。隋大业四年(68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卫河前身),重新恢复公元206年曹操开平虏渠后,初步形成了海河水系,漳河作为南运河的一条支流,纳入海河水系。

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太行山区,上游分清漳、浊漳两支。清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西源)和昔阳县(东源);浊漳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南源)和榆社县(北源)。清漳、浊漳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

漳河善淤、善决、善徙。据《明以来漳河中下游河道之变迁》一书记载,自明初至1942年最后一次改道五百余年间,较大的改道有50余次。南起安阳河,北至滏阳河,东至卫运河黑龙港地带,都是漳河滚动的范围。清代崔述在《漳河水道记》中指出:“漳河迁徙虽无定形,故道纵横虽粉不可数,然其大约有三:由临漳、邯郸、历永年、曲周北合滏者为北道;由大名若魏,东合御河者为南道;由肥乡、广平东北、历冀州河间诸属,直达天津入海者为中道。北道地高,南道地卑,故南道时间较长。”自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来,基本上都是在南道范围内摆动。其故道按历史分期,可分为四个流向,其中涉及大名县境内有第二和第四个流向。

由临漳经成安、魏县、大名至馆陶入卫河为第二个流向。该流向自明嘉靖元年至四年(1522—1525年);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540—1549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五十九年(1757—1794年),上述共计流时四十九年。经临漳、魏县南入本县小康庄、岔河咀入卫河,或走小引河至徐万仓入卫河,为第四个流向。该流向自明嘉靖五年至九年(1526—1530年)和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1548—1563年);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08—1757年);道光十四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834—1942年)。上述共计流时176年,该流向由小康庄经高庄、大王村、小逻堤至岔河咀入卫河;或由韩道经漳河崖、大名南关入引河至徐万仓入卫河等故河道至今犹存。

文史资料:邯郸漳河变迁历程,你能知道多少呢?

漳河自1942年在魏县南尚村决口改行今道。改道后自魏县马神庙村入大名县境,由西未庄北流经兆固、万堤、王乍村乡至徐万仓入卫河。在大名县境内长22.6公里。由于漳河善淤、善决、善徙,沿河66个村庄长受洪水之害。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春有春汛,夏秋有大汛,冬有凌汛。漳河滩地曾受水漫十二年,致使大片良田荒芜,芦苇相连,野柳、红花丛生。抗日时期成为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的好去处。

日本投降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于1947年对漳河进行疏浚,先后清淤和开挖了辛庄至潘庄、迤庄至魏县屯、老河头至辛庄、常马庄至兆固、魏大交界处至杜桥等河段,使河道畅通和初步固定了河床。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做了七次大规模的复堤工程,共出动9万余人次,完成土方量334余万立方米;每年冬季都做了大量的岁修工程,如采用插柳护坡、修筑调水帘、修建双桩堤、抛砖抛石护岸、大堤灌等,在大汛其间采用铁丝挂柳、编排柳浮等,对冲堤处下柳枕等措施,建成了左右岸两道坚固的堤防。左堤自常马庄至王乍村,长22.85公里,顶宽8米;右堤自大韩道至高庄固村,长29.78公里,顶宽4米,使漳河洪水驯从地走向尾闾,汇入卫运河!使自古以来洪涝成灾的害河,变成了驯服的河道,尤其自修建岳城水库后,漳河大大减少了水患,使漳河滩地变为肥沃良田和农业重点开发区。

内容来源:大名文史

欢迎大家订阅“邯郸影像”, 祺盛传媒用影像全方位展示邯郸的大事小事。

投稿QQ邮箱:12331448 QQ群:518017118 微信:songxianbin123

宋现彬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