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正月十五夜:满村飘过棉花灯

正月十五夜:满村飘过棉花灯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8 21:43:06
阅读:

  

正月十五夜:满村飘过棉花灯

孩子们元宵节夜比灯笼

  我已二十多年没在乡下过元宵节了,记忆中的老家元宵节的场景,是很难忘记的。

  老家处在淮北平原,每逢元宵节当天,按乡俗家家都要蒸棉花灯。所谓棉花灯,就是没经发酵的面即死面蒸出的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家家蒸灯用的都是杂面,到了8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纯小麦面。

  蒸出的灯,形状很简陋,约有一个鸡蛋大小的一团面,捏成平底窝形状,底小口大,讲究的人家会在灯口的上边缘捏成花边,看去生动不那么单调。家家蒸出的灯有两个用途,一是自用,二是送给村里当年遇白事的人家,即哪家当年有老人过世,这户人家就不用蒸灯,村里相熟只要住的不是太远的人家通常都会前往送灯。给人送灯送多少,全由送的人家自己掌握,一般根据过世老人的这家的人数送,比如3口人送3个,或多送几个,没有特别规定,送的人家自可随意,受赠的人家除了谢意,也不会对送灯的多少在意,因为毕竟好多人家都送,受赠的灯可能十天半月都吃不完的。

  送灯体现出一种原始的人文关怀,有慰问关爱之意,受赠的人家会感受到送灯人家的温暖和情谊,可以看作是一种礼仪文化,也是一种纯朴民风的体现。

  蒸灯的人家,除了送给遇白事的人家,自家通常不会留太多,自家几口人自留几个于元宵节当晚用,余下的够次日吃完即可。

  过去的元宵节当晚,天刚黑下来,满村就游荡着棉花灯的星星点点的河流。棉花灯窝形坑里,均是插上几厘米的稻谷秸秆,上头缠绕丁点浸过油的绵絮,灯槽里注入半坑植物油,用火柴将灯捻点着,小孩子手端着灯,就可满村游乐去了。据传,端灯出来游逛可以辟邪,还可预防眼疾,当然这是老辈人的说辞,也算是一种民俗文化传承吧。

  元宵节当夜,满村人走出家门展示自家的棉花灯,走街串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讲究的人家,会用灯罩将棉花灯罩起来,这样点燃的时间长久些。不讲究的单只手端着,走到哪算哪,遇风灭了,可自己或让别人重新帮着点亮。满村端灯游乐的不仅有小孩,很多成年大人也会端着灯满村游乐,大家除了端灯聊天讲笑话,遇有放烟花的就端灯伫足观赏。

  随着村里四面八方,你来我往的烟花燃放,整个村子伴着月光,夜空的璀璨绚丽,别有一番风采。手端棉花灯,观赏着烟花,不时传来一阵阵嘻嘻哈哈,也有小孩子零星放着炮竹,或是调皮地将点燃的炮竹往大人脚下扔,发觉的大人受了惊吓,不免要跟在后面佯装追赶,一阵鸡飞狗跳,又伴着一阵嘻嘻哈哈。

  到了月亮正南的时候,约夜里十点多的光景,村里慢慢寂静,大人小孩开始陆陆续续回家。这是过去元宵节的情形,如今除了家家还蒸棉花灯送人以外,自家点的灯通常都是用华丽的灯笼作罩衣了,徒手端着棉花灯的人早已罕见了。一部分年轻人,由于自家有车,元宵节当晚都开车就近去城里看热闹去了,这是生活进步向好的象征,也不免让村里的元宵节变得有些冷清。

  总归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跃升,村里元宵节不同于以往,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吧。

相关推荐

  • 正月十五夜:满村飘过棉花灯

    正月十五夜,孩子们元宵节夜比灯笼我已二十多年没在乡下过元宵节了,记忆中的老家元宵节的场景,是很难忘记的。老家处在淮北平原,每逢元宵节当天,按乡俗家家都要蒸棉花灯。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