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2 20:14:17
阅读:

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节,在这里首先祝各位读者朋友们中秋快乐!

中秋节的来历

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比较含蓄,常用的做法是托物言志,而圆圆的月亮自古便承载着国人对“团圆”的期许。比如,相信很多人会背的第一首唐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的来历

可见,至少在李白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明月”和“思乡、盼团圆”联系起来了。

那么,中秋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今天,就带大家来一起回顾一下~


首先抛出结论——严格意义上的中秋节,始于唐朝,兴于宋朝,明朝开始吃月饼,直至今日。

中秋节的来历

不过我们知道,一种文化能够成为定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它必定是在此之前就已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了

中秋节也是这样。虽始于唐朝,但这种“月亮崇拜”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期。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

当我们在说“中秋”时,我们在说什么?

“中秋”一词,其实有2种含义:

  1. 八月
  2. 八月十五

最开始的“中秋”,只是指“八月”。

我们知道,古人在给兄弟的时候常用“伯仲叔季”来指代老大、老二、老三、老幺。不过在给季节排行的时候不大一样——每年分为春夏秋冬4个季节,其中每个季节中的3个月,就要论“孟仲季”。比如把春季第1个月叫做“孟春”,把夏季第二个月叫做“仲夏”——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喜剧就叫《仲夏夜之梦》。因此,排在秋季第2位的八月自然被称作“仲秋”(在古代“仲秋”通“中秋”)。

中秋节的来历

就这样,我们的古人把一年十二个月分得很清楚,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毕竟,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往往对于各种天象、节气格外看重

早期的“拜月”习俗

《周礼》记载:

中春,昼击土鼓,吹豳(bīn)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周礼》

中秋节的来历

而如前文所述,这里的“中秋”就是指“八月”。意思就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暑气、寒气,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要祭拜天地日月。可见,那时已有“拜月”的习俗,不过也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算不上是什么固定的节日,和后来的“中秋节”更没什么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依稀开始有了“赏月”之举,不过依旧没有固定成为“节日”。当时有个叫宗懔的人曾编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算是中国最早的节日记录史,但其中并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

唐代——逐渐成型

从唐代开始,中秋望月、赏月的行为越来越流行,这尤其体现在唐诗中——

据考证,《全唐诗》中收录的八月十五的“咏月”诗达到了111首,分别出自65位诗人。这些诗的主题,也多是“玩月、赏月”和“思念故人”。

就光是李白,除了开头提到的《静夜思》,还有“举杯邀明月”、“长安一片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等。

中秋节的来历

电影《妖猫传》中的李白

可见,唐朝的“月亮”,已经与人世间的感情强烈地联系了起来。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则奇异的故事——

唐玄宗的奇幻漂流

《唐逸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公远奏日:“陛下奠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袭人,遂至大城阙。

公远日:“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

明皇闯日:“此何曲也?”

目:“霓裳羽衣也。”

明皇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原来,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竟是从月宫中偷师来的啊~

中秋节的来历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当然了,没有一个是真的。

不过这种杜撰却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基础的,那就是玄宗时期的中秋玩月之风对道教的推崇

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上玄元灯楼”。虽为虚构,但符合唐玄宗推崇道教的史实

但为什么说,唐代“中秋节”依然不算完全确立呢?

因为《唐会要》记载的唐朝“官方法定节假日”里,包括了寒食、端午、重阳等,甚至还有今天已经消失的千秋、上巳、中和、庆成等节,但就是没有中秋。不过,出现于玄宗年间的“千秋节”(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被一些史学家考证可能与后来的中秋节有关系。

唐朝的“赏月”、“玩月”的习俗,或许只是局限在文人群体,而没有蔓延到整个社会。此外,我们还要谨记:唐朝中秋节还是和今天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不吃月饼(月饼是宋元以后的事)。在饮食方面,只是摆酒席以赏月,没什么特色的节令食品。虽然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李隆基怎么发明月饼、赐名月饼的传说,不过可信度都不高。

宋朝——正式确立

我们知道,宋代的市民文化极度兴盛——尤其是它取消了限制市民活动空间的“里坊制”,在沿街出现了大量店铺、酒肆、茶楼等;而且在时间方面,“宵禁”也被放宽,这才有了《清明上河图》中那样的繁华的街巷。

中秋节的来历

《清明上河图》(局部)

也无怪乎陈寅恪先生会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种繁盛的市民文化,也成为中秋节正式确立的社会基础。

宋太宗年间,官方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意为“三秋之正中”,从此开始,中秋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地位正式确立。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宋时的赏月习俗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社会——大概从北宋中期开始,“八月十五”已经从唐代单纯的玩月、吟诗,演变为了文人的诗筵笔会民众的宴赏行乐并行的中秋节,这也体现了宋朝普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秋节的来历

不过即便在宋朝,中秋节的重头戏——月饼依然没有现身

中秋节的来历

虽然宋朝的著名吃货——苏轼已经有诗云: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这是在说月饼。

中秋节的来历

苏轼雕像。

月饼的正式登场,是在明代

它最初是作为拜月时用的贡品。因为祭拜的是圆月,所以供品自然也要做成圆的。并且,要把嫦娥、玉兔等的形象印在上面,做的好看~

中秋节的来历

就这样,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结语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而其中的点睛之笔当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上的分别从来多于团聚,

愿每个人都能珍惜和家人团圆的时光。

再次祝各位中秋愉快!


相关参考文献:

《中秋月饼考》,黄涛、王心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王兰兰,陕西师范大学

《中秋节极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熊海英,武汉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