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1 11:34:59
阅读: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mingxuanzongzhuzhanji_18091_1.html' target='_blank'>明宣宗朱瞻基</a>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六县,其位于最北部的天镇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战国时期为赵延陵邑,秦汉置延陵县,唐为天成军,辽金为天成县,元改天城县,明为天城、镇虏卫,至清初二者合二为一,始称天镇县,一直沿用至今。天镇县地处,晋、蒙、冀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闻”之誉。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天镇县城清泉环绕,寺庙林立,为四方游客汇集之地,县城之东有盘山古寺,大石峭立,参差有致,岩畔有古松、石洞、洞内有佛造像数十尊,山半有刹,庙宇数十间,峰回林簇,水声潺潺,为边外绝胜之地。可惜,众多的寺庙大多数毁于文革期间,现存下来唯城内西街的慈云寺。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进行过一次大修,后兵祸频繁,寺院屡遭毁坏。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天城卫右所千户熊谅奏请重修法华寺,据寺内所存《法华寺牌记》曰:“天城卫,旧有法华寺,颓废已久,卫之右所千户熊谅奏,欲捐资聚财,募工重加修建,请石州金容寺得如主持……朝庭从其请,谅乃兴工始于宣德三年春,宣德五年五月九日辛卯成”,御赐其额,更名为慈云寺。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此次修建,“佛宇、法堂、门庑、僧舍莫不具备……乃塑绘佛像于殿,金碧辉煌,丹青灿烂,巍然一郡之巨刹也!到嘉靖十八年(公元139年)又进行过一次维修,现在我们见到的慈云寺全貌,乃是明嘉靖年间再修后保存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存有辽僧和照的《舍利塔记》,宣德五年侍讲王英的《法华寺碑记》,明嘉靖十八年邑人张珣的《慈云寺碑记》。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寺座北向由,由北长一百四十多米,东西宽四十个米,全部面积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三进三出,以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为主体呈三重院落,东西配殿有观音殿、地藏殿,斋堂、禅堂,方丈寮、法师寮,整个建筑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由低到高,由简而繁,主次分明。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山门金刚殿临街而座,檐下有“敕赐慈云寺”匾额一块,殿内原塑有金刚、密迹坐像,高约四米余,形态毕真。与金刚殿隔街相对,有一五龙戏珠大照壁,高约六米,长达十米,而由青砖雕成,工艺精巧,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可借已拆毁。进入第一座院落,正面为大雄宝殿,内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塑像,大殿四周的拱眼壁上有五缤彩纷的各种花卉和五色龙。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造型奇特的草帽状园形楼阁,即称钟鼓楼,为元代所建。各高十余米,圆形重檐尖顶,八根木柱环绕支撑上下两层,从上到下,通体圆形,其形制在我国北方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是极为罕见的。它巧妙地吸收了辽、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和谐地揉合在一起,既有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又有汉族的飞檐突脊,形成了慈云寺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钟楼上还珍藏着铸于明宣德七年的大铁钟,距今五百余载,重约八百余斤,钟声可达数十里之外。穿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二座院落,正殿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欧山顶建筑,殿内原塑有释迦牟尼,乐师、阿弥陀佛、迦叶、阿难、释迦佛、观音菩萨塑像。遗憾的是,这些塑像今已荡然无存,只空空殿堂耸立。唯一幸存下来的是墙上的壁画,整个画面有一百多平方米,画的是二四诸天佛、天龙八部的形象,其线条自然流畅,着色绚丽,笔法细腻入微,造涂栩栩如生,为明代绘画。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过释迦殿两侧的月亮门,便是全寺的高峰,主殿毗庐殿傲然挺立在四尺多高的平台上,面阔五间,二十三点五米宽,进深十一米,高十五米,挑檐为五跳斗拱(八铺作)四周飞檐起翘,直插天际,正中葫芦宝瓶上大鹏展翅,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这座大殿经历了清代六次地震的考验,至今安然无恙,甚至没有出现倾斜,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的神功伟力。毗庐殿内有五尊金身大佛,两侧建有木雕藏经阁,雕作精巧。藏有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全书。乾隆十九年,和硕庄亲王奏请颁发经书给僧成宽。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获准,从京请到一套完整的三藏经书,是乾隆刻本的经藏、律藏、论藏,计八千八百余册(现移存于大同下华严寺)。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明清时期,慈云寺香火旺盛,香客如织,晨钟暮鼓,学佛者云集而来。据载,寺院拥有庙地四十多顷,长住寺院的大僧四十余人,主持和尚来自全国各地。寺内设有大的成坛道光二十二年,僧静山,成丰十年聚皆传戒于此。最后一次传戒是民国三十一年僧悉知主持,受戒者452人,可见慈云寺当年的盛况。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路经天镇时,驻慈云寺,返京后,这一塞外古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太后和帝分别书“英灵千古”、“山河闲气”匾额赐慈云寺。据传慈禧太后驻天镇时,知县鄂腾鄂因苦于应付,又怕西太后淫威,自杀而死。后有民谚云:“来了活佛爷,吓死鄂知县”。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整个建筑规模宏伟,结构精巧,四座大殿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或琉璃浮雕,寺内共有大型雕塑佛像六十余尊,各种铜铸佛像四百八十余尊,加上壁画,彩绘荟萃在一起,是一座富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典艺术宝库,是塞外古城文明历史的见证。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张梦章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相关推荐

  • 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大寺,大同天镇慈云寺

    朱瞻基,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六县,其位于最北部的天镇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战国时期为赵延陵邑,秦汉置延陵县,唐为天成军,辽金为天成县,元改天城县,明为天城、镇虏卫,至清初二者合二为一,始称天镇县,一直沿用至今。天镇县地处,晋、蒙、冀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闻”之誉。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