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曾记否,金城名士多风骨

曾记否,金城名士多风骨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7 00:52:02
阅读:
曾记否,金城名士多风骨

安维峻画像

曾记否,金城名士多风骨

吴可读线描图

志载:金城“有南士之风,士勤读嗜学,重气谊,仪度彬雅斐郁”。

文风兴盛的流光岁月里,在“金城汤池”这块古地上,文人名士辈出。有一个数据:明代,这里就出了26名进士。

古往今来,中国读书人最耿耿于心的就是风骨。

无论是弹劾权奸的明朝御史邹应龙,还是以身殉国的清朝进士颜履敬,以及更多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捍卫心中的信仰,他们是一群有风骨的读书人。

明朝邹御史

曾几何时,关于明朝御史邹应龙到底是兰州人还是皋兰人,还有过不同的说法。

除此之前,还有一说认为他是长安人。这一说法来自明史。(《明史·邹应龙传》:应龙,字云卿,长安人。)

“明史的这个说法,是一种误说。早在民国时期,陇右学者张维在其编著的《甘肃人物志》中就进行了明确纠误。《甘肃人物志》载:邹应龙,兰州人也,徙长安。”城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柏敬塘说邹应龙和长安扯上关系,是后来他迁徙到那里去了。

“另外,光绪《甘肃全省新通志·历代选举表》明代进士栏嘉靖丙辰科:邹应龙,兰州人,侍郎。”柏敬塘说。

至于邹应龙为兰州人还是皋兰人的说法,就属“内部纷争”了。在《兰州市城关区志》中关于邹应龙的注解中有这样一句:“新编《皋兰县志》载: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明兰县人(今皋兰县兰沟村邹家庄人)。”

柏敬塘对此说法进行了矫正,还专门写了一段文字刊载于《城关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

“说邹应龙是明朝兰县人,也就是今天的皋兰县兰沟村邹家庄人,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明中期,一是黄河以北为鞑靼驻牧区,无汉人居住,二是邹氏全住兰县城内(今城关区),在邹应龙读书旧址及五泉赵家寺侧有邹应龙祖茔及邹氏九世墓碑。邹氏祖茔解放初期由后裔邹华堂及其侄辈迁出移至皋兰。现皋兰邹氏系明末清初由兰州市区迁徙到皋兰的。所以,邹应龙并非今皋兰县兰沟村邹家庄人。”

话说回来,历史品评一个人,不是看他是哪里人,而是看他行事。

邹应龙是明朝时候金城那26名进士中的一名。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设金城县以来,时光流逝,王朝更替,到明代,金城开溥惠渠,建水车,得灌溉之利,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丰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加之肃王随扈人员多为江南文化人,落户兰州,诗书传家,流风所及,士勤读嗜学,文风兴盛。

今天,邹应龙生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有明确记载的是他于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随后,被擢升为明朝御史,职掌弹劾纠察之权。

当时的明朝,朝政由权奸严嵩把持,严嵩此人飞扬跋扈,排斥异己,他的儿子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遗”,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严世蕃靠着他老爹手中的权势,通过卖官收受贿赂。

“朝廷大臣凡被弹劾者,或遭诛戮,或被流放,相戒莫敢言。”这是《明史·邹应龙传》中的记载。

据《兰州市城关区志》载:邹应龙不顾生命危险,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三次冒死上书,弹劾严嵩父子,尤其对“嵩以臣而窃君之权,世蕃复以子而盗父之柄”的欺君篡谋行为深恶痛绝,对世蕃在母丧期间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酷歌,人纪灭绝的放纵淫乱,斥为不规。

世宗嘉靖皇帝看了奏章后,当即下诏将严嵩革职为民,将其子斩于北京西市,并查抄了严嵩的家。一代权臣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据说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

斗倒严嵩父子后,邹应龙因功被提升为通政司参议。

史载:明穆宗隆庆元年,邹应龙被任命为副都御史,后又改任为工部右侍郎。当时在云南的黔国公沐朝弼独霸一方,不接受朝廷的命令,已经对明王朝构成了威胁。朝中大臣纷纷建议皇帝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镇压,于是邹应龙被授予兵部侍郎巡抚云南。到云南后,邹应龙明察暗访,查清了沐朝弼的罪行,公布了其罪状,将其押解京师问罪,也因在处理沐朝弼的问题上秉公执法,邹应龙得罪了袒护沐朝弼的宰相张居正。后来,他又弹劾东厂太监冯保僭肆而得罪势力强大的东厂。

“像他这样秉直、刚正不阿的性格,不太适合在官场。”柏敬塘替邹应龙惋惜。

终于,那些怀恨和伺机报复的人找到了机会。在邹应龙派其手下去平息一场纷争时,因滥杀无辜而遭到弹劾,那些弹劾之人借机将所有的罪过都归于邹应龙。

“据说邹应龙还没等朝廷罢官的通牒到达,他就甩袖径自回家了。”柏敬塘说。

《兰州市城关区志》载:被削籍为民后,邹应龙病死于长安。死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朝廷没有加以恤典,朝野之人皆为其惋惜不平。

“等到1588年邹应龙被朝廷昭雪复官时,一切都无用了,人早都没了。”柏敬塘说。

邹应龙离世后,葬于长安。兰州建祠堂以纪念,原东稍门外有“邹兰谷御史故居”牌坊,在临洮县东山超旧书院又与杨继盛合建祠堂纪念,誉为“双忠”。

颜履敬与朱贵

颜家沟是古金城的一处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如今,这个老名字依旧在沿用。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考中进士的颜履敬就是颜家沟人。就在颜履敬高中进士的前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史载:鸦片战争中,有四千多陇上人士奔赴江浙前线,八百余人血洒疆场英勇牺牲,颜履敬就是牺牲的70余名兰州籍勇士中的一名。

1841年英军进犯浙江,进士颜履敬以浙江候补知县的身份负责督运粮饷,并最终战死在此地。

颜履敬以身殉国的事历史上有两个版本。

根据近代南京学者朱绪曾《武显朱将军庙碑记》所载:浙江慈溪大宝山之战,颜履敬起先在二里外的粮台登高观战,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身无守土从军之责的颜履敬不听部下劝阻,更换短衣,挥动佩刀杀入敌阵,最后被炮弹击中,以身殉国。

据兰州文史专家邓明考证,据扬威将军奕经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说:颜履敬在慈溪大宝山办理粮饷事务时,发现英军蜂拥而上焚烧我军营盘,他担心危及粮草,毅然率领兵丁奋勇迎击抗敌。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指向一个事实:兰州人颜履敬在国难当头之际,以身殉国。 一介书生能逞匹夫之勇,应是骨气所使。

后来,颜履敬被慈溪人祀在武显朱贵将军的庙里,清廷也封给他云骑尉世职的封号。

为何是朱贵之庙?这朱贵又是何人?

颜履敬与朱贵有渊源,高中进士前他曾是朱贵儿子的塾师。至于这位朱贵,也非等闲之辈。其出身行伍之家,他的祖父朱仲驻循化,官至把总,后在河西阵亡,其父朱显光,是位骑兵,在河西作战中炮伤左腿以至断残。而朱贵,17岁就中了武秀才。

据说,朱贵第一次出征前,曾与其父有一段对话:

“你的祖父父亲因为征战亡的亡,残的残,征战是一件危险的事,你知道吗?”朱父试问。“我家世代为武职,当兵打仗义无反顾,人哪有不死的,应死得有价值。”朱贵应答。

史载: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英国侵略军由舟山群岛进犯,接连攻陷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三镇,并谋攻奉化、慈溪诸城。清朝廷派奕经驻浙督师,命朱贵为浙江金华协副将,率陕甘军2000余名前往参战。朱贵纵马冲锋陷阵,连杀数十名英军,身中两弹,马倒毙,朱贵忍痛跃起,夺敌手中长矛,左冲右刺,不幸又中一弹,伤及要害,以身殉国。与朱贵一同杀敌的还有他的几个儿子,次子、四子也和父亲一道战死沙场。只有最小的儿子虽多处受伤但最终死里逃生。

“直子客”吴可读

早年间,金塔巷有一处典型的清代兰州院落,门额镌刘尔炘所书“吴柳堂先生故宅”。不过,十来年前,这所故宅被铲平变身为高楼大厦了。

在老兰州人心中,说起这位吴柳堂(字可读)都竖大拇指。想当年,也是因为出于敬仰之情,这所吴柳堂故宅由比柳堂先生晚了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兰州名人刘尔炘赎回并保护起来。

世为耕读之家,吴可读下笔千言,一挥而就。17岁中了乙未恩科举人,此后多次会试皆未果,直到38岁那年才一举考中庚戌科进士。据说,这一次去北京会试的路费还是甘谷县学的诸生帮忙凑的,彼时,吴可读在当地县学任训导。

早年间的老兰州人,说起吴柳堂和他的学生安维峻,就一句“那就是两个直子客”。

柏敬塘是老兰州,他说在兰州土话中直子客指的是个性耿直、敢于说实话的正直之人。“这个叫法里没有一点贬义,老百姓们用这样亲昵的称呼实际上表达了对吴柳堂和他的学生安维峻打心底的敬佩之情。”

邓明的《兰州史话》记述:清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为维护其专权,立其妹夫醇王之子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帝,而慈禧则以皇太后名义继续垂帘听政。耿直的吴柳堂不能容忍慈禧做出这种有悖祖制的事。多次当朝谏诤无果,吴柳堂来了个狠招——尸谏。

“就是以死谏诤的意思。”据柏敬塘说,坊间流传,“尸谏”之时吴柳堂本人身处一道观中,一日,有棺材铺送一口棺材到道观,为此,道长还大为光火。送来者曰棺材乃一吴姓官人所定。等到一众人赶到吴柳堂房内时,其已自缢身亡。

“其实,他为了达到‘尸谏’的目的,采取了‘双保险’,因为担心上吊时房间屋梁不牢固,他就先喝了毒药。”柏敬塘说吴可读这是以死明志。

对于吴可读,“尸谏”之举绝非一时冲动。刚正不阿的秉性是附着于这个读书人骨子里的东西。

早在执掌监察御史一职时,他就因上书痛陈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言辞过于憨直而被降三级归故里。《兰州史话》载:当时成禄面对沙皇侵略军从伊利长驱乌鲁木齐烧杀抢掠,龟缩在甘肃高台不敢过酒泉一步,却纵兵诬杀良民两百余人冒功请赏。听闻此事,吴柳堂怒火中烧,上书痛陈成禄“有可斩之罪十”。无奈,朝廷有意庇护成禄,仅以斩监候作罢。吴柳堂气愤之极,再上疏“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藁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

吴柳堂被降三级之后回到了金城,却被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礼聘为省立兰山书院的山长。

“老百姓口中的另一个‘直子客’安维峻就是他在书院培养的得意弟子。”柏敬塘说。

品学兼优的安维峻从甘肃贡院以乡试第一名后任御史,这个安御史和他的老师一样,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安维峻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弹劾当廷重臣李鸿章、权阉李莲英,甚至“语侵慈禧太后”,从而赢得“陇上铁汉”之赞誉。

坊间传说,安维峻是抬着棺材夜闯紫禁城去上书弹劾李鸿章的。但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据说,连义士“大刀王五”都钦佩安御史,在安御史从北京到张家口的一路上都是他护送的。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而今,这些名字已归于青史。(文/图(翻拍) 首席记者 雷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