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8 20:10:52
阅读:

本文乃“爱逛街的漫漫”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李涉,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他是李勃之兄。李勃说:“长兄年少曾落托,拔剑沙场随卫霍。口里虽谈周孔文,怀中不舍孙吴略。”可知他是个兼怀文武之才的诗人。

他和弟弟曾一起隐居庐山,后来从军作幕僚,唐宪宗时,由太子通事舍人贬官峡州司仓参军。唐文宗大和年间,因宰相推荐,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李涉的诗,七言绝句较多,也最好。语言通俗、自然,在民间拥有广大读者。本诗的由来,就说明了他的创作在民间流传的情形。先来读原诗: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意味深长。关于诗的本事,《唐才子传》说:“初,(李涉)尝过九江皖口,遇夜客方验伏(蹿伏,即潜伏),问何人?曰:“李山人,豪首曰:‘若是,勿用剩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欣然出曰:‘暮雨潇潇江上村……?大喜,因以牛酒厚遗,再拜送之。”(《唐诗纪事》也有类似的纪载)。

夜遇强盗,不但不失分文,反而得到了酒肉的馈赠和礼遇,真是天下奇闻!但当我们细读全诗,就觉得事情并不奇怪,而是势在必然;因为诗人为“夜客”说出了公道话;它反映了人世的不平,深刻地讥刺和押击了罪恶的社会现实。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潇潇,象声词,形容雨声。江上村,江边的村庄,即题目中的井栏沙村。绿林豪客,指因无法生活,聚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知闻,结交,交朋友。全诗是说:在暮雨潇潇的夜晚,想不到在这“江上村”和各位交上朋友;希诸位以后用不着逃藏姓名,现在的社会上半数都是与诸位一样的啊!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全诗明白如话,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半是君”三字,一方面指有许多人被迫得走投无路,只得铤而走险;“君”等行为并非不可理解,另方面也表明,“官”、“贼”异名,实无二致,甚至赋敛之毒更甚强盗百倍。。不是么?从史册中,民谣中,诗人创作中,都反映了中唐社会的赋税奇重,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人民的走投无路等情景。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且莫说各种税外的榨取,就以重赋为例,白居易就曾说:“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懂仆……”(《纳粟》),写诗之时,白居易已为官十年,情况尚且如此,一般平头百姓的重赋之苦不是就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知,“官府”“绿林”,一为明抢,一为暗夺;一为杀贫,一为劫富;二者相较,绿林比官府还要好些。不以“强盗”相辱,反以同情之语相慰,知诗之豪客,读之岂不生敬!

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肆口成章、卓荦自然,在民间流传广泛

《唐才子传》说:“涉工为诗,词意卓荤(lue落),不群世俗”。卓荤就是卓绝;以本诗而论,象这“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的诗句,是一般文人墨客不敢说,也说不出来的。这就是诗人“不群世俗”之所在。张来有云:“文章(广义的“文章”,包括诗词)之于心,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符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疆林丛书》)。

以张来的这段议论,作为对此诗艺术特色的评语,是十分恰当的。李涉曾“身自耕耘,妾能织纸,稚子供渔樵,拓落生计”(《唐才子传》)。诗人之所以能写出看似平易而实为“警策”的诗句,可能与他曾经有过这种“身自耕耘”仍不免“拓落生计”的苦寒生计有关。诗人的屡遭贬谪,促成他多有不平之鸣。

参考资料

《井栏沙宿遇夜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