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10 13:31:58
阅读:

这次来到广州,经王大文先生之介,得以结识戴国雄先生,这是我此行的一大收获。我在来广州之前,为了寻访的便利,事先给多位朋友通过电话,这种寻访方式跟我以往的风格大不相同。我喜欢做不速之客,不打任何招呼就来到某地,如果寻访顺利的话,就尽量地不跟当地朋友打招呼。这种做法倒不是因为见外,以我自圆其说的解释,就是尽量地不给朋友添麻烦,而今红尘滚滚,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在做加速度,朋友相见固然高兴,但我的事比较啰嗦,不是见个面吃顿饭就能完事者,因此,我珍惜朋友的时间,也让自己少一些客套的应酬,这样可以加快自己寻访的速度。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我将此称为“山门”

但我的这个心态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比如地址的不确切,找到了地点却被拒绝入内等等,但我把这种烦恼视之为增加了寻访过程的趣味性,然这么多年跑下来,还是有许多寻访之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未能如愿者,而今想想,生有也涯,有不少的地方恐怕很难重头再来,再加上自己身体的原因,因此渐渐改变了固有的习惯,而是去某地之前事先想办法找到朋友,让朋友代为安排当地的行程,这也就是对“在家靠父亲,出外靠朋友”的具体诠释吧。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影壁上的“广博雅正”

这趟的广州之行,我事先跟沈津先生联系过,因为他要来北京开会,我跟他商议一下在广州碰面的日期。沈先生主动问到了我的寻访计划,我告诉他,计划中有学海堂和广雅书院,而我查得的资料,是这两地而今分处在两个学校之内。因为社会的原因,而今外面的人要想进入学校,变得十分困难,我希望沈先生帮我找到当地教育局的领导。沈先生告诉我,王大文先生跟当地教育有较多的熟人,他马上代我跟王先生联系,而后告诉我,尽管前来,因为大文兄说他肯定能找到相关的领导。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广雅书院学规

此次广州之行果真顺利,我在王贵忱先生家见到了大文兄,他告诉我说,广雅书院已经帮我安排好了对此相当熟识的人,中午吃饭时,经其介绍,我得以认识了戴国雄先生。一同进餐者还有《南方都市报》的戴新伟主任,两人同姓一戴,马上就攀上了本家,看来我跟戴姓有缘,因为这戴家的一老一少分别给我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戴国雄先生自称年已76岁,但收集和研究广雅书院史已持续了16年。说话间,他拿给我厚厚一叠影印材料,都是他收集来的广雅书院资料。而后与之聊天,他对广雅之事如数家珍,不但对书院的历史搞的清清楚楚,并且跟这个书院所有关联之人,他均能讲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人对广雅书院所做出的贡献。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锦官城外柏森森

戴国雄先生对广雅书院的熟悉程度,确实令在坐者均感吃惊,他说自己这些年收集到了大多跟广雅书院有关的历史材料,近几年做了一定的编排和撰写,他准备将这些材料编成一书予以出版,这等认真的收集,尤其是这种专史,至少对我这种使用者,最为喜欢。这种喜欢来源于资料的详实与具细无遗。然而他却告诉我,自己不准备将这个书稿交给出版社,而打算用一个香港的书号自费出版。这个说法令所有在坐人都觉得意外,因为他告诉大家,自己为了搜集这些史料,已经花费了七、八十万元,他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大心血,一定要自己将这部书原汁原味儿的面世。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之后,为什么还要自费出版呢?难道是因为国内稿酬太低?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梁漱溟所题匾额

戴先生说,并非如此,他不但没想从此书赚得稿酬,还准备再为出版贴进去100余万元。他说,这部书部头太大,经过计算,如果要印500套,大概要花这么多钱。正因为部头大,并且花了这么多心血,他认定,如果交给国内的出版社,必定会对他的内文进行删改,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为了自己的书稿不被别人动一字,所以宁肯自己花这个钱。这种思维方式我在之前从未听闻过,在坐的各位也同样感到耳目一新。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第二进院落

接下来我好奇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他用16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广雅书院?戴国雄说,因为他家三代都跟广雅书院有关系。他说,自己的祖父当年就是广雅书院的看门人,而自己的父亲则是广雅书院的高材生,到了他本人上学的时候,广雅书院几经改名,已经变成了广雅中学,但这个中学依然是在广雅书院的原址之上,除了名称变化,一切景物依旧,因此他对这个书院很有感情,同时他也认定这个书院极其伟大,然而历史却并没有给广雅以崇高的荣誉。在全国范围内,少有人提及本书院的英雄历史,即使有提到者,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讹,他认为有必要搜集出跟广雅书院所有有关的文献。一是更改人们的错误认识,而二者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后很多资料就变的更加难以收集。鉴于此,他觉得自己要有这份担当,尽自己所能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变成一部完整的资料集。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戴国雄说这堵墙也是广雅书局原物,故也算一进院落

戴先生的这个宏愿让在坐的人都钦佩不已,能为了自己的母校做出这样大的努力,我在想,如果历史上的这些书院或者是历史遗迹,如果每个地方都有一位这样的不计成本努力做事的收集者,那我的寻访将会省太多的工夫,也免去了许多的曲折奔波了。想到这一层,我又感觉到了自己的功利,这种功利跟戴国雄先生比起来,真可谓高下立判。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曾经作为藏书暂存地的濂溪祠

用餐之后,我等乘车跟着戴国雄来到了当今的广雅中学。在学校的大门口,他跟保安说:“我是戴老师,你打电话去问李老师。”那位保安打电话之后,果真大门就敞开了,下车的一瞬间,戴先生的神色迅速进入了亢奋状态,他向我仔细讲解着学校内的一草一木,并且告诉我以往研究文章的错误。他说,对于广雅书院的中轴线院落,有四进和五进这两种说法,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六进。当时他拿给我一幅示意图,并且一进一进地向我点着数,然他的手指指到第五进院落时,已经到了广雅书院的最北头,再往后,图上标明就是围墙了。然而戴先生却跟我强调,这后围墙上曾有个出入口,虽然是个后门,但也应当算是一进。这种算法,不止是我,也让在坐的各位听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大家为了不影响戴先生的情绪,只是彼此对看了一眼,没人提出不同的见解。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濂溪祠介绍牌

广雅中学并不邻街,所以我们的前来寻访竟然围着大道前兜了个360度的大圈子,戴先生说,他每次前来因为不是自行驾车,所以跟行车路线走的不一样,而后用车上的导航拐上了一条不宽的小马路,向北行进百十余米就看到了广雅中学的山门。把中学的大门说成是山门,这倒不是为了耸言,而确确实实是校门建成了山门的形状。屋顶上的黄瓦绿脊,制作的也颇为精细,而侧墙上的门牌号则写明为“广雅路1号”,看来这正是这条小路的名称。山门的两侧挂着一幅新做的对联,落款儿正是书院的创始人张之洞。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东斋变成了现代大楼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我的眼光看,远未受到公正的评价。他的贡献在方方面面,我们只说说教育。晚清所建的中西合璧式的著名书院也同样有四家,被称之为新的四大书院,而这其中的三个都是张之洞所建造者。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跟戴国雄一样,开始替古人抱不平,只不过他要彰显的是广雅书院的历史地位,而我却为这个书院的创始人拨尘见珠。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每一根立柱都顶天立地

光绪十年,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于是他来到了广东任上。他到广东之后迅速建起了两个军校——广东陆师学校和广东水师学堂,后来著名的黄浦军校就是在这两个学堂的旧址之上创办而成者。即此可见,张之洞来到了南国,他首先要培养保家卫国的壮士,而后他开始整顿教育。张之洞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看重呢?他在给朝廷所上的《创建广雅书院折》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窃惟善俗之道,以士为先;致用之方,以学为本。广东广西两者,地势雄博,人才众多,文学如林,科名素盛。惟是地兼山海,东省则商贾走集、华洋错居;西省则山乡硗瘠、瘴地荒远,习尚强悍、民俗不齐。见闻事变,日新月异。欲端民俗,盖必自厚士始。士风既美,人才因之。”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柱础制式

张之洞认为,学子对社会风气的转变有极大的作用,然后他分析了广东和广西两省。但他认为,广东人更注重商业行为,并且这里有许多的洋人,而当地的人自然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广西因为地处偏僻,所以经常会发生民众事变,因此他觉得这两个省都应当从教育下手,以使市民得到教化,从而改变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习俗。即此可知,张之洞重视教育,更具体地来说,他创建广雅书院就是为了移风易俗,于是他就给皇帝写了那份奏折。得到批准之后,他就开始筹办此校。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石柱上的萌物

当时张之洞的官位是两广总督,“两广”当然就是广东和广西,这两个省都是他的管理范围,那么,他想建的书院应当设在哪里呢?张之洞做事极有条理,他认为书院的选址首先要列出需要满足的条件,王兴端所著《张文襄与广雅书院》中引用了张之洞所定的选址的六个条件:

一、就近应试,便于士子;

二、取友多;

三、买书易;

四、兼可应粤秀、越华课、以恤寒士;

五、本衙门驻省,便于照料鼓舞;

六、省会广博,气势雄伟,人材士气,可得江山之助。

这六个条件中的第三条,竟然是买书容易,当然,他指的是学生们能够很快找到卖书之处。这不仅显现了张之洞的藏书家本色,也可看出,他认为学生们不止是要学学院所教的固定课程,同时也要兼学别样以增广见闻。而这第四条中的“粤秀”、“越华”则是指的另外两家书院,张之洞认为,书院的选址要离这两家书院不是太远,以便让学生们在听不同学校课的时候,不至于走太远的路。这么说来,地点只能选在广州,然而广州在那个时代也是繁华的洋码头,如果在市中心开学办校,学生们也难静心学习。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倒影形成的圆月

为此,周汉光先生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一书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但士子藏修之所,历来都以环境清静、远离尘嚣为宜,而省会繁嚣,城区狭隘,亦非所宜。他认为最理想的地点,是‘山水幽胜,去省亦不甚远,在不喧不寂之间’。这个标准,不易符合,因此他在查勘院址,的确费了很大的工夫。”看来,张之洞对书院的建设极其看重,他竟然拨开冗务在广州的附近到处找地方,竟然连看了七处都令他不满意。当时广东藏书梁鼎芬正在任端溪书院山长,张之洞在给梁鼎芬的信中谈到了自己为了能够找到一块办法之地,竟然费了很大的工夫:“两月来,为书院事手胝口沫,十一月犹与张续两令阅图访地,盖无日不及此事,事既繁重,期又迟久,焦急不可言状。”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不知道当年张之洞在这个桥上走过几个来回

当张之洞第八次寻找之时,看重了“省城西北五里源头乡”的一块地,此地有124亩之大,且地理环境十分符合张之洞所设想的那样,既不是很偏远又不杂居在市中心的想法,用他的话来说,这块地“近省城而无喧嚣之累”。他为什么对选校址下这么大工夫?在他给梁鼎芬的信中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书院关系两省人材,百年风气,而规制又甚广,故择地如此艰难耳。”原来,张之洞的确是把建设广雅书院看成是百年大计,他认为这个书院的建设关系到了广东、广西两省人才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他希望以此来改变当地重商轻文的社会风气。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校园一景

地是有了,但是建设书院当然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银子,张之洞在这方面颇为擅长,他不但筹得了一大笔经费,同时还考虑今后书院长年的费用支出。经过两年的建设,广雅书院就拔起在了源头乡。当年预计的建造时间是10个月完工,而实际远比这个时间要长许多。建造广雅书院总计花费了13万8千多两白银。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当年的护城河

广雅中学山门的右侧已经改造成了停车场,而左侧则是一片绿荫如盖的湖面。戴国雄介绍说,这个湖面以及停车场原本都是广雅的护城河。他在车上一直指着地图向我强调这一点,因为据他所说,学校建有护城河者,全国仅广雅一家。他的这个说法受到了大家的赞同,因为我也确实不知道哪家古代的书院还会建起护城河。可惜的是,这个护城河大多已经被填埋,而今望上去,变成了一个池塘。在护城河与停车场之间,修建了一座石桥,石桥的正前方有一座新建的牌坊,上面写着“广博雅正”四字大字,以此来诠释“广雅”之名的来由。然而我所查得的资料,似乎“广雅”二字不作如此解。广雅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就是梁鼎芬,而梁对“广雅”二字的解释是:“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大而能正,公无愧焉。”当然,梁鼎芬的解释时代是广雅书院,而今改为了广雅中学,所以在口号方面,可能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这个池塘也有可能是当年护城河的一部分

从影壁的侧旁绕过,左右两侧是一片宽阔的草坪,草坪之上有着所谓的现代雕塑,我看不出与此校的和谐之处,然而本校显然不同意我的这个判断。在这个雕塑的旁边矗立着一块随行的大石头,上面刻着“博正和谐”四个大字。而影壁的正前方则是书院的第一进,而今这里已经改成了现代化的大楼。入口处挂着“琼华楼”的匾额,两边也同样挂着对联。戴国雄说,匾额与对联也均是出自张之洞之手。然一眼望去,则绝非张之洞之手笔,看来已然做了改变。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立柱变成了条凳

穿过琼华楼,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的左侧矗立着一座塑像,碑座上写着“杨匏安校友”,底下括弧内写着“1914年毕业于我校”,戴国雄向我讲解着这位穿着长衫的杨匏安的历史事迹。我问戴先生,这位杨匏安是否藏书?他愣了一下说,这一点不太清楚,等我回去仔细查证之后给你答案。而雕像的后方,则是著名的山长楼。戴先生说,这座楼是当年的原物。他兴奋地告诉我,楼前的立柱和台阶,以及地上的石条,都完完全全是当年的原物。

广雅书院冠冕楼:岭南名院,西书首藏(上)

当年旧物

我尤其对那一根根的方形石柱感兴趣,在那个时代,这么长的整根石柱,无论是制作还是运输,都绝非易事。戴先生告诉我,当年张之洞为了建造此院下了很大的工夫,他想办法找来了那个时代十分稀罕的起重机,其实不仅是这些石柱,包括院中的几棵苍天大树,也是张之洞从其他地方用起重机运来的。张之洞虽然固守国学,但他对西学并不反对,尤其他用起重机来建造国学学院,这倒是典型的洋为中用,即此可见其思想之开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