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语音版】陌上桑 文/苗连贵

【语音版】陌上桑 文/苗连贵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8 17:41:24
阅读:

【语音版】陌上桑  文/苗连贵

小时候爱养蚕,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故又称“蚁蚕”。蚂蚁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知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蚕的历史悠久,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据说是养蚕织丝第一人,她“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自此,蚕桑成为男耕女织社会的美丽风俗。

古代养蚕人很辛苦,“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元·杨维桢《采桑词》)为忙着采桑,女人连简单的梳妆都顾不上。一到养蚕季,“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明·高启的《养蚕词》)繁忙的蚕事活动,历历如在眼前。

养蚕自然离不得桑。除为养蚕、造纸外,桑树还结有桑葚,三五个一簇,躲在枝叶间,与孩子们捉迷藏。桑葚青而红的酸,颜色发紫、发黑就成熟了,熟透的桑葚甜,胜似枣,我们小时候就亲切地把它叫作桑枣,至今想起桑枣的甜美,依然回味无穷。

养蚕于我自然是好玩。我常守在蚕盒旁看它们吃桑叶,我发现蚕吃桑叶很有规律,它们总是沿着叶子的边缘一圈一圈地吃,吃相也雅,不争不抢,忙而不乱。蚕盒里如果有很多蚕,环境安静,可以听见它们啮咬桑叶的声音,嘈嘈切切,下小雨似的。蚕的食量大得惊人,它们几乎一天到晚都不停嘴,桑叶像铺棉絮似的盖上厚厚一层,转眼间便吃得只剩下些筋脉叶梗。我那时候常为桑叶发愁,附近的桑树采光了,到远处去,远处的没有了,省下早点钱买,看到蚕宝宝们吃得香,比我吃饱还高兴。

蚕不吃桑叶昂起头寻找什么时,意味着它要“上山”了,蚕农会扎些草把子,供其爬上去结茧。我的蚕养在纸盒里,一夜之间,盒子的四角、边沿,白的黄的,蚕花累累。蚕“上山”后,以惊人的勇力“作茧自缚”,完成生命形态的嬗变。蚕只有极少数为留蚕种得以羽化,而“魂归天宇”,绝大部分都不得“终天年”。蚕活一生,吐出大约1.5公里长的丝,这是它生命恒久的价值。

蚕桑是农耕社会的风俗画,是一首传承千古的田园诗,历来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丝绸业式微,桑林已不多见,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还是桑树遍野,与稻麦平分天下呢。虽然如此,不掩其昔日的辉煌,那条曾经响着驼铃、穿越漫漫黄沙的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相关推荐

  • 【语音版】陌上桑 文/苗连贵

    陌上桑,小时候爱养蚕,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故又称“蚁蚕”。

    佳句赏析
  • 汇聚辽金元明清近代九百年间古典诗歌精品

    明清诗歌,唐寅溪山鱼隐图中国诗歌自唐宋以后,如百川东归,浩浩汤汤,各有风骚:辽金承唐宋余绪;元明清发扬光大;至近代,更以时代的风云激荡,翻开新篇章。

    佳句赏析
  • 古人的病态足恋——用绣鞋传递酒杯

    何良俊,(之六):明代人设想战略武器:诱导北方部落女子缠足、男子迷恋,以消边患缠一对儿三寸金莲(之七)缠足改变了双脚的外形,使女子身体的重心发生变化,向后移到脚跟处;另外,足尖部分被折叠到足掌部,着力点同样落到足跟部。于是,缠过足的女子走路时,要使足部平移向前,双腿必须尽量伸直。

    诗词赏析
  • 陶宗仪与《南村诗集》

    南村辍耕录,在其生徒帮助下,构建草堂以定居,时间长达50多年。在南村,他先后完成《说郛》《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南村诗集》等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佳句赏析
  • 什么是竹枝词,与七绝有什么不同?

    竹枝词,什么是竹枝词,与七绝有什么不同?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和判定标准

    美文欣赏
  • 元朝画家黄公望通过他浑厚华滋的山水画,诉说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黄公望,无论是达官商贾还是黎民百姓,倘若家中挂一幅地道的山水画,室内会顿然文光四射、蓬荜生辉。回到家中,且不必说古琴在手,即使以一杯绿茶为伴,与画中山水举目相对,一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尘劳顿除、宠辱皆忘。由此观之,中国山水画之魅力,是世上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