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9-23 05:31:57
阅读:

熟悉近代革命的都知道,武昌起义是在同盟会长期影响下,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青年组织直接策划下发动的。但成功的革命离不开理论支撑,武昌起义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可以算是一位国民党元老的政治试验场。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武昌起义

你以为是孙中山?

错!

黄兴?

还是不对。

正确答案是宋教仁。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黄兴、孙中山、宋教仁

1910年秋,28岁的宋教仁召集日本的同盟会骨干在寓所寒香园开会,提出对清廷革命的“三宜”:“革命宜居中而不宜偏远,革命时期宜缩短而不宜延长,战争地域宜狭小而不宜扩大。”具体化即为:以东三省为后援,攻占北京,号令全国,为上策;在长江流域各省发动同步起事,湖北武汉最佳,而后成立革命政府展开北伐,是为中策;在云南、广西等边远省份起事,再向内地进取为下策。此乃宋教仁的“革命三策”理论。

宋教仁这一思想,是反清革命理论的重大突破。之前,孙中山直接或间接领导的十多次起义基本在华南一带特别是广东进行。由于屡战屡败,同盟会内部日渐涣散,以至于分裂。部分会员另组共进会及光复会总会,长江中下游各省革命形势日臻成熟。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同盟会成立大会

宋教仁的意见获得黄兴、谭人凤、李肇甫、赵声等支持。1911年5月,谭人凤召集在日本的中国11省区的同盟会分会长会议,讨论建立组织。会上,宋教仁再次提出革命方略有上、中、下三策。与会者仔细分析利弊后感到:“上策运动稍难,下策已行之而败(指华南边境地区起义相继失败),且足引起干涉酿分裂之祸,故决采用中策。”

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大会。会议通过章程和宣言,选出组织机构。目标锁定湘鄂两省,伺机寻找实践“革命中策”时机。客观地说,该组织重新厘清革命斗争方向和方式,带有对同盟会改组的倾向,但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要求,切合革命斗争实际,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华南十多次反清失败,为啥华中一次搞定?归功于此人之“中策”

谭仁凤

谭会后,会员分别回本省发动革命,并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设立分会,推动该地区革命形势发展。特别是宋教仁派谭人凤前往湖北,促成共进会和文学社两大革命组织大联合,成立了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武汉当地革命青年组成的秘密社团,虽然深受同盟会影响,却不在其直接领导下。宋教仁将这一力量聚集到同盟会内,客观上保证了武昌首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后,中部总会又为光复上海、浙江、南京等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率先独立,宋教仁设想的中策实现了。其后,南北和谈成功,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国民党推选宋教仁为理事长。他致力于实行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对国民党进行大刀阔斧地改组,迅速在国会选举中占有绝对优势,但却屡遭拉拢、诱惑、责难、威胁,埋下了隐患。民国初期的宪政框架脱胎于旧体制,一直弱不禁风。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宋教仁在乘火车欲北上时遇刺身亡。他在遗言中说道:“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孙中山。

参考书目:

1.《民国新闻月刊1911—1919》,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

2.《晚清尽头是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宋教仁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