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8 15:33:36
阅读:

1279年,张弘范所率领的元军于崖山彻底击溃宋军的最后部队,宋亡,张弘范意气风发,勒石记功: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时间来到明代,由于张弘范本身是汉人,人们为了讽刺张弘范,在其勒石处前加一“宋”字,这段碑文变成“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一个“宋”所达到的讽刺效果非同一般。

重用汉人,忽必烈的野心

张弘范不会想到他死后的数百年后人们会对于其灭宋一事有如此之大的争议,他甚至连自己子孙会经历怎样的命运都不会想到,在忽必烈的重用下,张弘范确实有理由不断冲锋陷阵。

在打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后,忽必烈需要从新考虑一下自己的战略了,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征服了太大的领土,而以游牧思维治理国家的蒙古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这么大的疆域,即使聪明如忽必烈也难以保证牢牢掌控如此之大的一片疆域。而对南宋的征服让忽必烈有了新的选择。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蒙古帝国可以说将游牧民族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优势在攻城略地显示的尤为明显,但在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时,如仍然以游牧民族的思维去治理显然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治理方式。而随着农耕文明的顶峰——南宋被忽必烈征服,在选择哪种治理方式上,忽必烈需要作出选择。

换做其他人可能只能在二者中取其一了,或把南宋作为一个普通的被征服领地,或效仿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但忽必烈并没有彻底倒向哪一边,他在尝试一种整合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治理方式。

忽必烈将元的都城定于大都(今日之北京),大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统治者十分看重的北方重镇,春秋战国时的燕国既定都北京,而且还是被灭之金国的首都,在有如此中原文化底蕴的城市定都体现了忽必烈积极拥抱农耕文明的野心,不仅如此,忽必烈重用汉人,张弘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人,最后一次攻打南宋时,忽必烈任张弘范为大将军,连张弘范自己都惊讶道:竟让我一个汉人统率蒙古人。这里需要说一句,张弘范是金国的汉人,出生时金国已经被蒙古所灭,网上说张弘范是汉奸的说法,有些冤枉他。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张弘范

定都大都可以看出忽必烈有心拉拢汉人,并有心利用农耕文明,但是,忽必烈的对于自己蒙古大汗的身份同样在乎,甚至更加在乎,他依旧要把蒙古草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忽必烈找了个大都夏季炎热的借口,立上都为夏都。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其实上都之纬度并未比大都高出多少,上都的夏季也绝不会比大都凉爽很多,忽必烈如是做无非是想向蒙古帝国各方势力证明:自己依旧是蒙古大汗,依旧是个蒙古人。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大都上都距离不过200余公里

忽必烈的新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半壁江山的宋帝国已经做到了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极致。尽管只有半壁江山,两宋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大唐的2倍,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工艺等方面都超过大唐,当然,由于失去了大量驯养战马的河套地区及幽云十六州,军事非大宋之所长。

而蒙古帝国的崛起则是由于其将游牧文明发展到了极致。灭宋之后,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都掌握在忽必烈手中了。

忽必烈的以大都宣誓对于农耕汉族的正统领导,以上都宣誓对于游牧蒙古族的核心控制,并以原宋地经济优势去维护其蒙古大汗的地位,在蒙古铁骑去捍卫他华夏大地上的农耕汉人统治的合法性。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忽必烈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张弘范等汉人得到重要在忽必烈麾下担任要职,也使得汉人的一些观念对蒙古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君臣观念,汉人礼节等都一定程度的影响着蒙古人;当然,影响是相互的,蒙古人的观念也或多或少的影响汉人,蒙古人对儒家观念强调较少,客观上弱化了儒家礼法对于汉人的约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蒙古人的尚武精神也影响着汉人的观念,但讽刺的是,这种影响最终造就了朱元璋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汉人,这些汉人成为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定性力量。

如果说宋的哪一个有点被蒙古人建立元代继承的最好,答案应该是发达的商业,由于而蒙古帝国征服区域人种复杂,而蒙古又是一个善于征服却不善于统治的民族,能驱使这些不同民族间进行交流的唯有商业,唯有贸易,而蒙古统治者没有儒家传统的“轻商”观念,使得各民族间的商业往来得以畅通进行。

但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这种交流大多依旧停留在形式上,以蒙古为首的游牧文明与原宋地为首的农耕文明交流其实并不深入和彻底,两种文明中的人尽管在一个帝国的统治下,还是大体按照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他们依旧是在忽必烈大汗统治下的两种不同的人。

两京之下暗藏危机,张弘范子孙惨死,分歧最终撕毁整个帝国

奔走于大都和上都之间的忽必烈勉强维持着游牧与农耕的平衡,但这种平衡能够维系完全是因为忽必烈这个强人,强人善于发挥两种文明的优势,而当强人远去,这种统治方式也会遭到两种文明的弊端的同时反噬。而大都和上都这两个都城的设计恰恰就是促进分歧形成的助推器。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1328年,这场大都与上都之间必然会出现的斗争终于爆发,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兵逝后,大都方面立元武宗之子图帖木儿为帝,而上都方面则立年仅9岁的皇太子阿剌吉八为皇帝,两都间终于兵戎相见。

拥立天顺帝阿剌吉八的上都一方首先发难,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大都,大都外围的战局一度对于上都方有利,在长城紫荆关一带,大都军被击溃,但上都军并未能扩大战果,支持文宗图帖木儿的大都方逐渐站稳脚跟,并反攻上都,1月后,上都城破,小皇帝阿剌吉八不知所踪,大都方最终夺得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蒙古人内部的帝位争夺战中,张弘范的5个孙子,意外成为了替罪羊,当时大都军于紫荆关战败,溃军于保定地区抢劫,被张弘范之孙张景武所率领的地方武装打死百余人,这本是场无可非议的正当防卫,如果上都方最终获胜或许还会嘉奖张景武,但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是大都一方,大都方参知政事也先捏随即发兵保定,张景武及张弘范的其他四孙均被杀。所以网上流传甚广的朱元璋杀张弘范后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朱元璋夺天下时,张弘范已经没有后人了。

这次大都与上都之争不过是元朝统治者之间争斗的开始,在元朝本不长久的统治期间,这样的争斗不断上演,讽刺的是,忽必烈希望取蒙古与汉族双方的优势为己用的构想最终在元末演化为取双方之缺点而害己,元末,统治者们将横征暴敛发展到了极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向百姓征税,元初蒙古人税目简单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伴随着苛税蒙古人却逐渐失去了战斗血性却不断丧失,以至于面对元末农民起义几乎毫无办法。

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陷上都,随后焚城,这座忽必烈为了维系自己与蒙古之间联系的城市消失于火光之中。

而另一方,原本被认为软弱的南方汉人却异常剽悍,南方起义军朱元璋和陈友谅无论谁赢都能轻松打败北方的元军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识趣的元顺帝也确实没有抵抗而放弃大都,因铁木真、忽必烈等强人而崛起的蒙古帝国,最终因强人不在而走向衰落。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朱元璋画像

此后,蒙古人依旧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之间的融合也并未再取得太大进展。直到工业文明从海上而来,两种文明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改变,那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相关推荐

  • 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宋将军,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成也“两都”败也两都,忽必烈的野心与元帝国的最终衰落

    文章阅读
  • 宋末三杰中的金国人

    宋末三杰,提起宋末三杰,很多人都会想到,指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不过,张世杰和文天祥、陆秀夫有一点不同——他是金国人——最起码是金国的汉人。

    文章阅读
  • 24史修得最差的《元史》及朱元璋、李善长眼中元朝第一汉臣是谁

    元史演义,《元史》是朱元璋命令李善长、宋濂等人修著的,历来被史学界视为修撰不精,原因是因为写作时间太短了。虽然,《元史》被人诟病致使日后的清朝对修史非常重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经常说《明史》是清朝污蔑明朝的人来说,《元史》在朱元璋这位“反元”英雄直接监督下的正史,应该是非常符合他们的理

    美文欣赏
  • 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元朝秘史》和《元史》到底该信哪个?

    元史演义,说起中国古代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恐怕谁也无法忽略掉成吉思汗的名字。这个被毛主席都称为一代天骄的男人,一生最大的谜团就是他的死因。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下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死在史书中并不显得神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元朝秘史》里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呢。

    美文欣赏
  • 【诗溢西夏】《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翻译,点击上方“西夏发布”可以订阅哦!作品全文《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诗词赏析
  • 古典诗词鉴赏: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译文、注释、值得赏析

    过零丁洋,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诗词赏析
  • 什么情况下文天祥写《过零丁洋》?文丞相观厓山之战,却无能为力

    过零丁洋文天祥,导言:南宋临安城破,恭帝向元丞相伯颜递降表。在抗元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忠臣赴国难死国,也不乏贰臣竟然毫无底线地媚元,形成了两个极端的现象。

    诗词赏析
  • 古诗赏析《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古诗赏析《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的警句,留传千古。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今江西省吉安县人。生于一二三六年,卒于一二八三年,终年四十七岁。他二十一岁中状元,是宋末时期湖南提刑,主管所属地区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的官员。

    诗词赏析
  • 你知道诗词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上下句都是什么吗?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什么意思,在诗词作品中,引用古人的名句的情况非常常见,而被引用较多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几乎贯穿了各个朝代,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今诗词大家都给这句千古名句配了什。

    文章阅读
  • 天地有正气

    天地有正气,文天祥塑像中国历史上,文天祥这个人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了。当南宋在蒙古铁骑下苦苦呻吟一路南窜时,实际上大多数人看到了这个曾经让无数人留恋的朝代已经奄奄一息,随时可能寿终正寢。官员们也早已是风流云散,留下的也是一片凄凄惶惶,无心抵抗。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