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18 11:50:36
阅读:

石泉七弦琴,木质,仲尼式,南宋,通长121.00厘米,宽19.20厘米,厚4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河南省方城县文化馆在县城西17公里赵河西北8公里石寨村征集一件“蛇腹纹古琴”(现名石泉七弦琴),通长121.00厘米;琴头宽19.20厘米,厚4厘米;琴尾宽14厘米,厚3.5厘米。其式样特征明显,琴腹内刻有款识,造型薄而精巧,琴体线条独特且优美,木胎漆和雕漆,入藏外观状态裂、脱漆、缺弦,通体为单色黑漆,大面积露木本色,无光泽。

隋唐后,古琴的形制长度一般约122厘米(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宽19厘米(六寸),厚5厘米左右(二寸)。石泉七弦琴的造型为南宋时期仲尼式形制,肩耸通体偏窄,造型秀美,扁平显窄巧。它由面板、底板两个部分胶合而成,细分有头、颈、肩、腰、尾和足等部位。

琴面。长121厘米,宽19厘米,呈弧形凸起,喻为天,琴面的木材选用桐木,为了达到充分振动,木材均选为软木质,琴面的面板在斫琴中非常重要。面板,为桐木质。琴面张弦7根,现存不完整,外侧有标志泛音位置和音位的“琴徽”13枚,琴徽磨损脱落,且琴徽的材质无记录,现可见11枚徽位。由于该琴传世已久,琴面呈现有节节断纹,犹如蛇腹,固被称之为“蛇腹纹古琴”。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琴面及摹本示意图

琴底。长121厘米,宽19厘米,形状呈扁平微弧如仰瓦,喻意大地,与琴面弧形凸起形成天圆地方的自然状态。底板上中部有长方形口,长23.5厘米,宽3.1厘米,称为“龙池”。尾部接近龙腰的中部的长方形口,长11.5厘米,宽2.5厘米,称为“凤沼”。底面板必须起到反射声音的作用,所以选用木质硬的木材,向内的一面为平面。底板,为椊木质。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琴底及摹本

石泉七弦琴底面龙池右侧内部刻有楷书“隆兴贰年 斫”五字,“隆兴”为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大槽腹款识拓本

槽腹。琴头有两个暗槽,通常称之为“舌穴”和“声池”,尾端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槽”。龙池、凤沼口对应的面板各制有一个凸起的“纳音”,能够使得琴振动发出的音律在槽腹内循环,并逐渐依次播放出来。底板龙腰处有两个正方孔,长1.8厘米,宽1.8厘米,称为“足池”,起到固定雁足的作用,槽腹内的音律也会由此溢出,同时起到促使声音充分达到“余音绕梁”的音效作用。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槽腹展开示意图

雁足、琴轸。琴底面对应琴面上的九徽和十徽之间处,有两个方形孔,用来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雁足(现无)。琴轸在轸池中,七根弦分别牢牢地缠系在七只琴轸上,嵌进弦眼。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雁足、琴轸结构复原线描图

岳山、承露、弦眼、护轸、凤舌。琴头最上端为额,依次往下镶有一条用以支撑七根弦的凸起硬木为“岳山”,长13.5厘米,高3.3厘米,也称“临岳”。额与岳山之间称为“承露”,为硬木,长13.5厘米,宽2.2厘米。紧贴岳山底部有七个小孔被称为“弦眼”,用以嵌入固定捆绑弦的琴轸。护轸,长4厘米,宽1厘米,又称作“凫掌”,起到抗外力碰击琴轸和装饰的作用。凤舌,长14厘米,宽2.5厘米,为古琴部位名称,主要起到美观的作用。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岳山、承露、弦眼、护轸、凤舌部位示意图

龙龈、冠角、龈托。琴面尾中部镶有长条形状的硬木条,宽3厘米,称之为“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边嵌入立体曲线造型木块,长10.1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2.8厘米,其称之为“冠角”,或称“焦尾”,与琴面弧度吻合,主要起到装饰的作用。琴底尾部的龈托用硬木制作成型,黏合在琴底与琴面两只冠角和龙龈垂直平行,主要起到架弦和防止琴弦直接接触底板,磨损底板抗震动的作用。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冠角、龙龈、拖尾、龈托局部原形拓本

琴徽、琴弦。石泉琴的琴徽磨损较严重,其中十一枚印记较为明显。一般琴面上嵌有十三个徽,用以标记音位。十三徽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七徽代表闰月。徽的位置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作为弹奏按弦的音律和音准的标记点。石泉琴入藏时的七根弦无。

南宋之前,琴多为琴人自制,琴弦的材质多为丝弦。传统的琴弦为丝弦,是将规定数目的丝线扭成一股,然后绕在框架上浸入装有弦胶的缸内,以使丝弦不会再松散。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然后截成合适的长度。丝弦共有三种规格,“太古”为标准弦,“中清”最细,“加重”最粗且弦外缠丝。按《与古斋琴谱》所述,“中清”琴弦最佳,因为其音色最为细腻清脆。

底板头部束腰处刻有篆书“石泉”二字,为填漆工艺成型。龙池的两侧分别刻有隶书字样,自右向左刻写内容意为:“匪木之为象石之响,匪丝之为声泉之清,匪泉之为激石之力。石耶!泉耶:琴耶!”。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石泉七弦琴底面文字局部照片及摹本

比较研究

1978年,湖北省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战国初期,全长67厘米,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通体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琴身较短,张弦十根,无徽位,为空弦音,弦离琴面高,琴面起伏大,推断无法弹奏按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琴身用整木雕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音箱形近长方体,表面圆鼓尚有波状起伏,无徽。岳山上遗有被弦勒过的痕迹,右边并列10个弦孔与弦痕相对。尾板末端微微上翘,表面可见勒弦痕迹。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表面挖有与音箱底面的开孔相对应的长方形浅槽,与音箱扣合十分严密,底板浅槽内存有4枚琴轸。琴面刻有浅槽,有装饰纹,不排除标示简单的泛音,仍需研究。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1号墓出土的七弦琴,战国,全长82.1厘米,面板长50.8厘米,琴身首尾等宽12.4厘米,张弦七根,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形制已经与近代古琴较为接近,无徽位、龙池、凤沼,琴弦距离琴面的高度和琴面起伏小,已经具备弹奏简单按音的功能。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湖北郭店出土的七弦琴

1973年湖南长沙市东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西汉,全长82.4厘米,底板长51厘米,头宽尾窄,面圆底平,全身彩以黑漆,正是上桐下梓取材。面部跟底部各有一个T形槽,合起来形成一个共鸣箱,琴面有七条弦痕,没有徽位,面底板可以活动,尾部是实心木做成,琴身也有部分磨损,属墓主人生前的实用物。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

故宫博物院藏的玉壶冰七弦琴,仲尼式,南宋。桐木制。通长119.1厘米,隐间109.5厘米,肩宽19.3厘米,尾宽13.3厘米,厚5厘米。琴体秀美,琴面弧度不大。纯鹿角灰胎,外髹黑色光漆,小蛇腹兼流水断,局部呈细牛毛断。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微隆。龙池上方刻篆书“玉冰壶”三字。琴腹内龙池两侧朱书铭文两行,右为“宋绍兴二年(1132年)”,左为“公路金远制”楷书十字。此琴选材精良,做工细致,金徽玉足,琴音松脆响亮。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玉壶冰七弦琴

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壑松琴,仲尼式,宋代。桐木制。通长128.5厘米,隐间115.3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4.5厘米,厚6.2厘米。琴体浑厚,琴面弧度较大,通体髹黑色光漆,呈蛇腹间牛毛断纹。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上方刻楷书“万壑松”三字。龙池两旁刻铭文“九德兼全胜磬钟,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间书有同名器,认而当年万壑松”。款题“析津蒙叟题藏,时年七十有七”。下刻篆文“宋兆芙印”、“镜涵”小印;“天峰居士书镌,时年六十有一”。下刻篆文“朱”、“宝成”小印。题识处右刻“岁在丙申夏历正月初六日”,左刻“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行楷书七十四字。此琴材古,质松,色黄,做工精而细。金徽、玉足、玉轸。琴声古透清奇,蕴钟磬之音。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万壑松琴

海月清辉七弦琴,仲尼式,宋代。桐木制。通长117.5厘米,隐间108.5厘米,肩宽1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4.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桐木面,杉木底。琴面弧度不大,琴底较平,通体髹栗壳色漆,以朱漆,呈流水断纹。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微隆。龙池上方刻隶书“海月清辉”四字,其下刻篆书“乾隆御府珍藏”六字宽边印一方。雁足两池之间刻有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曰修等七人各体小字题铭。此琴选材考究,做工精湛,金徽、玉足、玉轸,琴音清秀,颇具金石之韵。清代曾由热河行宫收藏。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海月清辉七弦琴

新乡市博物馆藏潞王七弦琴(“中和”潞琴),仲尼式,明晚期,为潞王朱常淓于大明崇祯甲戌(1634年)监制。通长120.7厘米,腰在8-10徽之间。潞王琴制作精良,每一张都有编号。在明朝后期,潞王琴十分名贵,崇祯皇帝把潞琴视作珍品,作为赏赐给诸王的礼物。新乡市博物馆收藏‘中和’琴为潞王朱常淓于大明崇祯甲戌(1634年)监制。明代的潞王朱常淓,也是当时热衷于造琴的著名人物。潞王藩府在今河南卫辉市,清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潞王琴》称:“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风雅,曾造琴三千张。予犹见长安市上售其一,有隶书‘中和’二字。说明潞王造琴甚多,命名‘中和’的琴也不止一张,所斫制的‘中和’琴至今常有所见。在音律方面,朱常淓有一手绝活儿,他会制琴。其亲自设计、制作的琴称为“潞琴”。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潞王七弦琴

河南博物院藏飞泉漱玉七弦琴,蕉叶式,明代。木质,通长123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琴正面镶螺钿饰十三徽,琴下刻楷书“飞泉漱玉”四字。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飞泉漱玉七弦琴

河南博物院藏凤凰成韵七弦琴,仲尼式。通长118厘米,木制,黑漆地。琴面饰螺钿质琴徽十三枚,琴底面刻有楷书二行,中间刻有隶属“凤凰成韵”四字,右刻“万历乙未年中秋月”,左刻“太华山人梅溪氏造”。此琴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造。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七弦琴琴面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七弦琴琴底

现存的两宋古琴佳器较多,我国的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古琴以仲尼式琴型为主。北宋初年的琴型,基本模仿唐代,琴面的弧度逐渐自浑圆向扁平阔大开来。到了南宋时期,琴的外形有了明显的变化,其造型变的秀美、挺拔,内敛、浪漫之感强烈起来。宋琴的制造、一张完整的琴有面板、底板与槽腹三部分组成:面板是一块表面略带弧形的长形木板,大部分为桐木、杉木或其他松软的木材。其表面即琴面,大体分为首、项、肩、身、腰、尾等部位,这些部位采用何种形状,就决定了琴的不同样式。

作者简介

赵乐,女,郑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文博馆员,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与研究。

董源格,女,河南财经学院文秘系毕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图书期刊管理及文博研究。

相关推荐

  • 【国宝品鉴】石泉七弦琴

    文武七弦琴,石泉七弦琴,木质,仲尼式,南宋,通长121.00厘米,宽19.20厘米,厚4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石泉七弦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河南省方城县文化馆在县城西17公里赵河西北8公里石寨村征集一件“蛇腹纹古琴”(现名石泉七弦琴),通长121.00厘米;琴头宽19.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