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18 11:23:06
阅读: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元大都兵马司监狱内外,戒备森严,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行将就义的消息,自动聚焦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从容坦然。文天祥面向南方拜了拜,说:“我的事情办完了,心中无愧了!”于是从容就义,终年47岁。

文天祥从1278年兵败被俘,到1283年从容就义,前后历经六年,元朝廷曾多次对他劝降,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却从未动摇改变过。

然而,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行刑前,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投降的南官王积翁到文天祥的牢房,传达皇帝打算重用他的圣旨。

文天祥回答的原文是:“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自己能以道士身份归隐故乡,将来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可以给元朝朝廷出些主意;二是,你们想用我,主要是看中我的名节,如果要我马上当官,实际上是毁了我一生的名节,一个没有名节的人,又怎么可能被你们所用呢?

那么,《宋史》上的这段记载是否真有其事?文天祥临死前的“动摇”到底有没有?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一种观点认为,《宋史》上的记载不可能有假,至于文天祥为什么这样说,则可以有种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宋史》作者没有必要给文天祥抹黑。

因为《宋史》写成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距文天祥之死已有60多年。文天祥生前死后之时,大局欠安,元人也不曾对他诋毁、非议,几十年之后,时过境迁,更没有必要在文天祥身上抹黑。

《宋史·文天祥传》的编写者对文天祥也甚为敬佩,赞誉有加,其传后“论曰”中,除了使用仁人、志士等赞语外,竟称其为宋300余年仅见之“伟人”,这一用词,在《宋史》中绝无仅有。这样的执笔者,不可能在文天祥身上抹黑。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第二种解释是,这是文天祥放的烟幕弹,他可能另有图谋。

论者认为,以文天祥之顽强,他绝不甘心引颈就戮,倘能逃出樊笼,登高一呼,应者自当云集,他日之事,则未可料也。这叫“兵不厌诈”。

第三种解释是,文天祥久有出世之心,以道士身份隐居是他的一种选择,至于备不备顾问,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

文天祥有二子,一名道生,一名佛生,可见他早就同佛道结了不解之缘。在文天祥看来,出世也是一种反抗,死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长期的牢狱生活以及佛道思想的熏陶,或许使得他的价值观有所变化。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宋史》上的记述纯属编造,其目的就在于诋毁这位以抗元为己任,不成,则决心以身殉国的英雄。

因为一切“正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尽管文天祥心昭日月,尽人皆知,但元代的统治者绝不愿意在历史中保留文天祥的完美形象,为后世反元者树立一个完美的标本。因此,在文天祥身上泼洒些污水是必然的。

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文天祥的一贯立场和一贯言行,而不是他人转述的立场或言行。过零丁洋》、《正气歌》、《绝命词》等传诵千古,尽人皆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文天祥。

文天祥就义前的“变节”疑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