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0 23:03:45
阅读:
元宵节到了。按中国传统,在这天,人们要吃汤圆、点彩灯。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天,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正式开始,所以元宵节全民欢庆,祈福祈财,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因此,“正月十五闹元宵”成为普遍习俗,这个习俗在武汉也不例外。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古代人的狂欢节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张敏介绍,在湖北的许多地方志中都对春节以及元宵节的各种习俗均有记载,从各地志书的记载来看,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人们的一次“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好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去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

多不讲理的司马光啊,总不能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黄鹤楼前五龙朝贺

文史专家、号称武汉“活字典”的徐明庭曾介绍过“五龙朝贺”的情景,这是一种武汉地区传统的元宵习俗。

在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焚毁以前,每年正月初七,江夏县(今武昌)有头面的绅商照例到黄鹤楼集会,商谈“五龙朝贺”事项,把这当作一年一度的盛典。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正月十五的午时,在黄鹤楼正门前的场地上摆设香案,五条长龙并列其前,黄龙居中,右边是红龙、蓝龙,左边是白龙、黑龙,一对青狮蹲伏在龙灯和香案之间。

宣布“良辰吉日已到”后,锣鼓齐鸣,一曲罢,狮子婆娑起舞,彩词一泻而下,接着,狮子就地蹲伏,摇头摆尾作聆听之状,长龙则在原地掉头,不停地曲折回环而不挥舞。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说完整段迎神彩,就进行求福仪式。随后,人们向龙头献帛时,狮子翩跹起舞,同时有人朗诵福彩。在抑扬顿挫的彩声中,人们有的帮腔,有的用升子装着谷米,一把一把地对龙头撒去,有的一串接一串放鞭炮,整个仪式达到高潮。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四官殿的花灯最有名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每逢元宵节,武汉街头就有一些小贩提着纸糊篾扎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出售,孩子们举着点燃的灯笼,欢天喜地,成群结队。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老武汉人应该都很熟悉一句谚语“四官殿的——活的”,的确,以前在武汉地区,卖灯最有名的地方,要数四官殿了。小贩们从这里批购出花灯,用苇秆或竹竿举着,挂着,走街串巷叫卖“活的,活的”,五颜六色的形如青蛙、鱼……之类。由于这些“活的”来自四官殿,所以称之为“四官殿的”,甚至产生了谚语:“四官殿的——活的。”

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有详细记载:“四官殿与存仁巷,灯挂长竿样样全,夹道齐声呼活的,谁家不费买灯钱!”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元宵还是求子的节日

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

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们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期,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

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走一走驱病除灾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是驱病除灾的日子。“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的说法在妇女中很有号召力,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正是为了驱病除灾。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的元宵节,它还是“情人节”、“狂欢节”,“求子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