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5 08:49:53
阅读: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发生在袁煕、袁尚逃往辽东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煕、袁尚、公孙康和曹操。原文如下: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袁煕、袁尚)二人密议曰:“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气力而抗中原,可复河北也。”商议已定,乃入见公孙康。康留于馆驿,只推有病,不即相见。不一日,细作回报:“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于壁衣中,使二袁入。相见礼毕,命坐……康叱曰:“左右何不下手!”刀斧手拥出,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头,用木匣盛贮,使人送到易州,来见曹操。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时操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袁煕、袁尚被曹操赶出中原后逃往辽东。二人密谋暂且投靠公孙康,然后将其杀之并夺取辽东,等待时机夺回中原。公孙康在得到曹操没有进犯辽东的打算后,立即将二袁杀死,将其首级献给曹操。而就在此时,部分将领还在为曹操既不进军辽东也不返回许都而疑惑不解。等二袁的首级送来后,曹操才解开了这一谜团。原来谋士郭嘉临终前写信给曹操,认为曹军不进攻辽东,公孙康必定将二袁斩首以求自保。这个故事也被称为“郭嘉遗计定辽东”。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操在易州的部署,叫做“按兵不动”,意为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王制》中的“偃然按兵不动。”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公孙康斩杀二袁并将其首级献给曹操的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三国志·武帝纪》载:“十二年,太祖至辽西击乌丸。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不过,小说中提到的所谓“郭嘉遗计定辽东”在《三国志·郭嘉传》并无蛛丝马迹,这个计策的制定者也并非郭嘉,而是曹操本人。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袁煕袁尚远走辽东,曹操为何不尾随追击,与郭嘉并无关系


至于小说作者为何将这个计策移植到郭嘉身上,目的无外乎两条,一是为了烘托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二是为了突出郭嘉的智慧。不过,作者的这个改动也犯了个小小的错误。因为按照小说的描述,曹操在白狼山重创二袁和蹋顿等人,二袁逃往辽东,曹操则回到了易州。如果曹操有意追击二袁,大可跟随二袁进入辽东,不需要回到易州。这就说明此事的曹操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只要大军不进入辽东,二袁必将被公孙康斩杀。只能说郭嘉与曹操是英雄所见略同,而并不是郭嘉的计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