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3 18:03:16
阅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种类繁多、闻名中外,而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很多人独爱火锅。火锅,古时人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滚烫的、飘香四溢的锅底,放入色泽鲜嫩的牛羊肉和不同的时令蔬菜,稍时夹入口中,肉质醇美嫩滑、蔬菜美味可口,再配上一壶美酒,一顿饭吃的酣畅淋漓,可谓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火锅是现代人一年四季都舍弃不了的美味佳肴,冬季的时候一顿热乎乎的火锅足以温暖肠胃,夏季的时候躲在空调屋里,在感受阵阵凉爽的同时还能享受美味的火锅,实在是人生一件乐事。有句话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可见大家对火锅的喜爱程度。

那么流传至今的火锅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古人享用火锅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火锅的雏形:商周温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温鼎

关于火锅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在青铜文明发达的商周,人们发明了一种温鼎,这种鼎分上下两层,上边是盛食物的器皿,下方则用来放置炭火,它的造型和今天我们吃的小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的西晋侯温鼎,被考古学家鉴定为是一种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可见温鼎在商周时是确实存在的,且是一种被用于烹饪的器皿。

火锅的进化:汉魏五熟釜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五熟釜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 《三国志》

到了汉魏时期火锅逐渐流行,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限于一个小锅,而是在温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就形成了汉魏的五熟釜,即不同的食物可以放在五个不同的格子当中,用炭火温食,避免了不同调料的串味,还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食客的需求。

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的墓中就发现了这种五宫格,可见在汉代时这种火锅就受到了王公贵族的追捧。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染杯

此外,除了器皿上的改良,汉代还别出心裁的发明了一种染杯。这种染杯流行于西汉中晚期,是贵族间时兴的食具,它用炭火温热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再食,相当于今天的蘸料碟。

1988年,在江苏扬州西北郊甘泉乡姚庄的西汉墓以及西汉海昏侯墓中,都发现了这种样式的染杯和染炉,还有配套的铜鼎、铜勺、铜釜、铜颤、漆盘等物品,可谓一应俱全。

火锅的普及:唐宋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火锅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时尚,它不再限于王宫贵族,而是慢慢的传到了平民老百姓的家中。

在唐代富人设家宴时,一般都会备有火锅,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提到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里提到的小火炉应该就是上图中的这个器皿。

林洪说:“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疱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其用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云: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山家清供》

到了宋代,火锅就更加趋于平民化了,在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就描述了这么一件事:林洪曾经游览武夷山的时候,去访问一位大师,当时正值隆冬,大师家中正巧抓捕了一只野兔,然后就找来了风炉,将野兔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煮不多时捞出,辅以酒、蘸酱、辣椒等佐料,分食给客人们,林洪品尝之后大加赞赏,并写下了一首诗“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赞叹其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辽代契丹人发明“涮火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198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蒙敖汉旗康营子一座辽墓中,发现了甬道东西两壁上的一幅壁画,上面能够清晰的看出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有一口大锅,中间的一个人用勺子在不停的搅拌,旁边的一个器皿中放着肉菜等食物,还有几个疑似蘸酱的小碟,这说明在辽国时,少数民族契丹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种饮食方式,这是“涮火锅”最早的记录。

明代首创“特味火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到了明代火锅进一步发展,并且除了享受美食外,还有了吃火锅保健养生的理念。明代宋诩所撰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中就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

明代火锅也进入了宫廷之中,成为明朝皇帝不时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现存的明代御膳食谱中,就有“特味火锅”的记载。考虑到明代时辣椒传入中国,这道“特味火锅”也许就是我们现代的“麻辣火锅”。

清代火锅风靡全国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聊聊古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筵宴赏王子、贝勒、贝子、公、宗室人等饭菜桌张,俱系预先摆设整齐,殿内东西两边用一等饭菜二十四桌,每桌热锅二个(羊肉片一个,野鸡处五个,羊乌叉一盘,鹿尾鹿肉一盘(俱系外膳房班里)。内有(银热锅十六桌,锡热锅五十六桌)汤饭亦是预先安设,殿内送茶酒系敬事房派随侍等处首领太监伺候。月台东西两边用次等饭菜二百五十四桌,丹陛东西两边用次等饭菜二百四桌,二共四五十八桌。每桌锡热锅二个(羊肉片一个,狍肉片一个),羊肉一盘,狍肉一盘(但系外膳房班里),蒸食一盘,内管领炉食一盘(用内管领表磁盘),锡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筷子二双,送茶酒(俱系茶膳房侍卫同护军参领等人伺候)。

到了清朝可谓是古代火锅发展的全盛时期,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异常喜爱食用火锅,这也许就是流传至今的老北京火锅的前身。

乾隆皇帝更是火锅的极度发烧友,不仅几乎餐餐食用火锅,而且在宗室家宴和著名的千叟宴中火锅都是必备菜品,但是当时不叫它火锅,而是称作“热锅”。

此外在清朝火锅中菜品也实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仅限于普通的猪牛羊肉,还有鸡鱼虾等各种肉类都能放入锅中,广泛的增加了火锅的种类。

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 《清稗类钞》

当北京进入冬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围坐在炉前,把鸡鱼羊等肉片放入锅中,熟了就夹起来吃,再喝上两口小酒,简直就是舒服似神仙,可见火锅在清朝时的受欢迎程度。

总结

从古至今火锅从没有停止它变化的步伐,发展到现在才迎来了真正的鼎盛时期,现代的火锅店开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而且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不仅如此,火锅还冲出了国门,在国外遍地开花,你能打包票说吃遍世界上所有的火锅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