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3 04:15:19
阅读:

相信有许多读者都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明教的总坛是不是一直都在光明顶,还有黄裳当年与明教的一战,也是否像后来的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样远征了西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黄裳的故事。其实黄裳与明教的结仇,说得上是身不由己,也非他所愿。黄裳这个人物,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也确实是为朝廷校勘刊印过《万寿道藏》的文官。小说里属于“射雕时期”前江湖传说中的人物,在郭靖桃花岛遇到周伯通后,通过周伯通讲解《九阴真经》的来历,把他的事迹还原了出来,按周伯通所讲,《九阴真经》为黄裳所创。而黄裳之所以在最终会创出《九阴真经》,就是源自于他当年与明教的一场大战。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一.黄裳与明教为敌结仇,并非他之本愿,但也因此最终才有了《九阴真经》的问世。

周伯通口中的黄裳跟历史上他的事迹差不多,是北宋徽宗时期的一名文官。历史上的黄裳是福建人,曾做过福州知州,由于他养生有道,且博览道家之书,往往深解,因而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徽宗皇帝是个狂热的道教信徒,他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多次下诏搜访道书,所获甚丰,因而于政和五年,设立经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闽县,由郡守黄裳役工镂板印行。所刊道藏便称为《政和万寿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以上是历史上的黄裳刻书,小说以此史实为背景,经过一番艺术加工,便是周伯通口中《九阴真经》来源的故事。

原来黄裳受命这项浩大的工程之后,为了不辜负皇恩,可谓呕心沥血。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治他的罪,为了防止出现纰漏,因此一卷一卷经文地细心校读,一字一句的把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道书校对读了个遍。由此精通道学道术,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而且他为了应付这个浩大工程所需要的精力,效仿经卷上的强身健体,运气调息等方法,边读边练,专注之下,无形之中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如此几年之后,在《道藏》书成之日,他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

不久,唐朝中叶从波斯传入的明教,在教主方腊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并最终演变成农民起义。方腊在睦州起义,周边各地纷起响应,起义军捷报连连,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徽宗皇帝作为天下道教的“教主”,岂容其他异教在自己的地盘上拉抢教徒,蛊惑人心,更何况还聚众造反。为了彻底铲除明教,将明教连根拔起,徽宗皇帝下令兵分两路,一路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另一路派出黄裳领兵前往明教总坛进行围剿。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徽宗皇帝之所以让黄裳领兵,大概是因为黄裳精通道学,命他领兵前去明教总坛,是想让黄裳以精妙的道学道义,归化误入迷途的明教教众,如果是不听言教,再顺便把他们给剿灭了。然而明教总坛的高层教众,大多都是来自江湖各派的武林人士,以为朝廷派兵纯粹就是为了来剿灭他们,凭借各门武艺开始组织反抗。黄裳还没开口,明教众教徒就即杀来,黄裳官兵压根就不是武林人士的对手,所以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

黄裳有皇命在身,心下不忿,单枪匹马,就去挑战明教的高手,施展自己在道藏练来的武功,一战之下便杀死明教的几大法王,光明使者等知名人物。哪知道这些死者当中有几个是师出武林名门大派的弟子。那些死在黄裳手下的同门纷纷上门寻仇,按照周伯通的话说,就是他们的师伯、师叔、师兄、师弟、师姊、师妹、师姑、师姨、师干爹、师干妈,一古脑儿地全出来了,又约了别派的许多好手,来向他为难,骂他行事不按武林规矩。顷刻间,黄裳就变成了武林公敌,被迫之下,又与这些人打了一战。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黄裳武功之高,尚能护全自己,但却保护不了他的家人,他寡不敌众,拼命逃走,但他的家人皆都丧命于那些名门正派的刀剑之下。落败而逃的黄裳为躲避江湖仇杀,只得隐姓埋名隐居起来,再伺机报仇。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根本就不是这些武林门派合力的对手。因而他想到破解所有门派的武功招数,以增复仇时的胜算。因此他潜心研究,将跟他有仇的所有名门武学通通都研究了个遍,然后又根据道籍经卷的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把所有的招式全部破解。

可是这一破解却花费了他四十年的时间,在他功成之日,觉得自己能够报仇雪恨之时,他的仇家们却早已挂掉了。他瞬间觉得所有的深仇大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空存了一身的武功。他不想就这样枉费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于是把自己所有武学见解重新归纳整理,编写出了一部武学秘笈,便是对后世武林影响至深的《九阴真经》。推本思源,若非没有黄裳当年与明教的一战,世上固无《九阴真经》。而很明显,黄裳与明教的结仇,乃是所因皇命,作为文官,无辜卷入武林仇杀,实是非他本愿。

周伯通道:“那黄裳心想:‘原来我也老了,可也没几年好活啦。’他花了这几十年心血,想出了包含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学,过得几年,也染上了那谁也逃不过的瘟疫,这番心血岂不是就此湮没?于是他将所想到的法门写成了上下两卷书,那是什么?”郭靖道:“是什么?”周伯通道:“唉,难道连这个也猜不到吗?”郭靖想了一会,问道:“是不是《九阴真经》?”周伯通道:“咱们说了半天,说的就是《九阴真经》的来历,你还问什么?”新修版《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不过,据《倚天》的设置,明教的总坛远在西域昆仑山光明顶,那黄裳与明教总坛的一战,也是跟后世六大派围攻光明顶那样,是远征了西域吗?这一点很值得探讨。

二.明教的总坛并非一直设在光明顶,黄裳不大可能远征过西域。

其实这牵涉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教总坛是不是一直都设在光明顶?或者说,明教总坛是在什么时候迁入光明顶的?按照《倚天屠龙记》小说中的相关描述,明教总坛应当不是一直都设在光明顶,从明教在光明顶建立总坛的时间,也可以看出黄裳当年并未远征。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相比于《射雕英雄传》中对明教的粗浅介绍,《倚天屠龙记》中对明教的相关描述,随着男主张无忌就任明教教主也详细得多。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战退兵之后,丐帮竟然勾结了三江帮、巫山帮等小门派乘火打劫攻上了光明顶。当时张无忌与明教一众高手皆重伤在身,不便以死相搏,于是张无忌提出了暂退光明顶密道躲避的建议,而明教一众高层则借机推举张无忌为教主。迫在眉睫,张无忌应允继任教主,率众躲入密道,并命烈火旗纵火阻敌,将光明顶上的房舍尽数烧毁,作自焚而死的假象,迷惑丐帮。明教总坛因此毁于一炬,小说这处情节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明显。

这场大火直烧了两日两夜,兀自未熄。光明顶是明教总坛所在,百余年的经营,数百间美轮美奂的厅堂屋宇尽成焦土。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二回》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光明顶作为明教总坛的所在地,实际上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这就是说,明教的总坛并非一直都是设在昆仑山光明顶,而迁到光明顶是在百余年之前。黄裳与明教总坛的一战,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距张无忌接任明教教主,期间足足有两百多年的时间。可见黄裳领兵围剿明教总坛时,明教的总坛尚在中原,因而黄裳并没有像后来的六大门派那样,不远万里远征了西域。当时的明教总坛,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歙县的搁船尖,也是方腊起义的发源地之一。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实际上就当时北宋的势力范围来说,黄裳也不可能远征西域。因为当时的西域,很大一部分是在西夏的掌控范围,虽然当时北宋的西军确实很有战斗力,而且在徽宗时期还一度打通了西域,甚至差点灭了西夏,但控制的时间很短,黄裳远征的条件并不充分。根据小说中的设定,后来明教之所以将总坛迁到西域,就是为了躲避朝廷的报复。因为据五散人说不得所说,明教在方腊之后到南宋时期,陆续发动了不少起义,这必然会遭到朝廷的重点打击。因而在南宋后期,迁到西域昆仑山易守难攻的苦寒之地,以保存圣火,寻求发展也就很正常了。

说不得道:“是啊。到了南宋建炎年间,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绍兴年间有余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绍定年间有张三枪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只因本教素来和朝廷官府作对,朝廷便说我们是‘魔教’,严加禁止…我们为了活命,行事不免隐秘诡怪,以避官府耳目。正大门派和本教积怨成仇,更加势成水火。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十九回》

其实,金庸先生之所以在《倚天屠龙记》中,将明教总坛设在光明顶,也是另有用意的。就是为了创作效果,进一步渲染中原武林各派与明教的仇恨。光明顶远处西域,就更能体现,当时六大派对明教的仇恨,已经到了让他们决心不远万里,劳师动众也要到明教的老巢,和明教决一死战的地步。积怨和仇恨如此之大,也就更能衬托出,日后以一己之力消除了明教与中原各派的百年积怨,还团结了他们一起抗元的张无忌,是多么的了不起。可见金庸先生将明教的总坛设在光明顶,无疑是给小说的艺术成功加分了。

明教总坛是否都在光明顶,黄裳有否远征过西域,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