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19 16:26:32
阅读:
从<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wanganshibianfa_1837_1.html' target='_blank'>王安石变法</a>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文/老张在路上

北宋仁守嘉祐三年(1058年)十月,王安石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调为度支判官。度支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故名。

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度支使下设有副使、判官等。其中判官,以朝官以上曾任转运使、提点刑狱者充任,佐三司使、副使分理三司事务。三部判官,一般设员三人,从六品。

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被委派任扬州签判起,在大宋朝基层干了16年的公务员王安石,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中间短暂入京任集贤校理、群牧判官 )常州知州后,终于成了京官中的一员。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01

王安石入了京,到了天子脚下,虽然自己过去说过“金谷之事,平生所不习”这样的话,然而现在做了度支使下的判官,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眼下的工作性质,决心在其位谋其政。

从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开始算起,到王安石从地方官调入京城汴梁,将近百年时间。

此时的北宋王朝,百病缠身。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三冗危机

宋太祖赵匡胤的天下是从孤儿寡母那里抢来的,赵匡胤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怎样限制大臣的权力,尤其是武将。“杯酒释兵权”后,能征善战的将领都遣散回家,地方的精锐都调入京师,归皇帝直接控制。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官员的权力拆解开,实行一职多官,以前一个官员管的事现在由几个人担任,彼此制衡。官僚系统庞大,办事效率不高,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除了以上冗兵、冗员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从开宝六年(973年)开始,各地农民反抗就连绵不断,至庆历七年(1044年),计达十余次。

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自从宋太祖和宋太宗对契丹之战失利后,朝廷再也不思积极的国防政策,而是一味当驼鸟。到了真宗、仁宗、英宗朝,面对西夏和辽的进攻和侵犯,更是一辈不如一辈,屈辱求和,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等大量财物,对辽也增纳岁币。这也极大增加了国家财税开支。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终宋一朝,“积贫积弱”成为人们评价最多的一个词。

宋朝的前几任皇帝也不是不思进取,为了挽救危局,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为执政,开始以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庆历新政”,仅进行了一年时间即告失败,原因是整顿吏治动了权贵们的蛋糕,在他们大力反对下,改革失败。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02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宋仁宗无子,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被宋仁宗收为养子,在仁宗死后继位,是为宋英宗。

赵曙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即位后向执政宰辅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然而英宗身体一直不好,加之当皇帝时间又短,执政大臣们因为“庆历新政”的失败,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守旧保守起来。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宋仁宗)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英宗仅仅当了4年皇帝。英宗死后,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治平二年(1065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可以说,“三冗 ”情况更加严重,大宋依然危机四伏。

再说王安石,嘉祐三年(1058年)十月调为度支判官后,他对自己入仕以来的所见所感,亲历的种种社会积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的分析,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宋神宗)

在这篇万言书中,王安石第一次将矛头对准宋朝长期奉行的“祖宗之法”,抨击重文轻武的国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这篇文章后来被视为王安石变法的最早的蓝本,有些主张,成了他后来变法的核心理念。

然而,当时的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在位时期,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王安石在上仁宗疏未被采纳不久后,写了诗歌《明妃曲二首》,其中之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歌其一中的诗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其二中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让人总联想到,这位“明妃”,明写王昭君,其实写的是他自己。

这首诗成了王安石的诗谶。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03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第二年改元熙宁。这位时年仅20岁的皇帝,做太子时就对法家的“富国强兵”有极大兴趣,一当上皇帝,有了展示的机会,开始“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续资治通鉴长编》)准备大干一番。《宋史·神宗纪赞》说:“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览,励图治,将大有为。“

宋神宗久慕王安石之名,继位不久,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极表赞同。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从熙宁三年(1070年)变法正式实行,中经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最后到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为止,王安石变法一共前后经历15年时间。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经过王安石变法,以上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富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宋史》云:“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文献通考》记载:改革前的国家税收,景德时为6829700石,皇佑中降到338457石,治平中回升到12298700石,而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个变化实在是巨大的。

“强兵”诸法的实行,初步改变了宋朝“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变法进行中,王安石支持王韶心复熙河地区,形成了对西夏的包围,抑制了西夏的发生壮大。

然而,殚精竭虑,以身许国的王安石却以变法失败而告终。变法引发了北宋剧烈的党争现象,从南宋开始,甚至大多人认为北宋亡于王安石,从而落下千古骂名。直到梁启超写作《王荆公》,才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正面评价了王安石的贡献。

而变法具体过程和实施时的流弊不断、争议不息、强推变法扰民、聚敛害民、政策执行不力、用人不当也是被时人和后来人垢病的主要原因。

但在我看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还有最根本的内因和外因。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王安石并不是一个空想家,也不是一个空谈家。他有理想,有追求,以身作则,能够实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九·神宗皇帝·王安石事迹上》:三月己未,上谕王安石曰:“闻有三不足之说否?”王安石曰:“不闻。”上曰:“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谓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学士院进试馆职策,专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尝有此?已别作策问矣。”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陛下询纳人言,无小大,惟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理义,则人言何足恤?”

王安石正是以这“三不足”的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以下为王安石变法时主要新法的实施时间: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现在以青苗法为例来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外因。

青苗法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官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既解决了贫困农民的青黄不接时的燃眉之急,又打击了豪强地主的高利贷盘剥,官仓中的陈粮也得以解决。

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实行不通了。因为一县之情和一国之情没有可比性。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

其二,在鄞县这样做,王安石一切可以自主,亲自推行。放到全国这样做,王安石没有分身之术,还得指望下面的执行官吏们,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这些人有的是办法对付上面的人。所以各地实行起来五花八门,为所欲为。

其三,王安石在鄞县实行青苗钱主要是为了助贫扶困,而变法后的青苗法则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实际上是国家行为的高利贷制度,得不到全民拥护则是肯定的。

同推行青苗法一样,其他新法推行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弊。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现在说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内因。

综观王安石变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从开始到结束,成功失败全系于宋神宗一个人身上。皇帝会死会换,而造福于大众的改革大业却不能半途而废。中国历史上,“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例子不胜枚举。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仁宗慈圣皇后)、高太后(英宗宣仁皇后高滔滔)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面废除。

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探索变法失败的外因和内因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66岁。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以下两点:一、脱离实际、不顾国情的变法,最终会成为“空想”;二、任何剧烈社会改革,不能寄托于一人之身,必须成为全民共识并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驾护航。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