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左光斗“目中无人”?--“只眼”看《左忠毅公逸事》(原创)

左光斗“目中无人”?--“只眼”看《左忠毅公逸事》(原创)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18 09:02:28
阅读:
左光斗“目中无人”?--“只眼”看《<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uozhongyigongyishi_305_1.html' target='_blank'>左忠毅公逸事</a>》(原创)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这篇著名散文以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用真切生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侧重“摄录”了左光斗“慧眼识英才”、“囹圄护栋梁”和史可法“为国勤职守”三个镜头。以“才”为线索,连缀了左公觅才、惜才、选才、誉才、护才、验才等片断,笔触简洁,剪裁精当,浑然一体。既刻画了左公之耿耿忠心和铮铮铁骨,又映衬了左公之孤忠大节和远见卓识,撼人魂魄,刻骨铭心。

然而,研读文本你会发现,此文在凸显左公“唯才是举”、“任人唯才”的同时,也比较清晰地显现出其“以才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目中无人”的另一面。

请看文章开篇的几句话:“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左公为何不一看见“一生伏案卧”“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而直等到“阅毕”才“解”才“掩”呢?不难推想,“解貂”“掩户”的主要原因是那“成草”之“文”写得精彩,使他萌生怜才之举。试想,如果那“文”狗屁不通,左公恐怕就不可能“解衣衣人”了,那史公就只有挨冻的份了。再退一步,那“伏案卧”之人身旁若“文未成草”或根本“无草”,那就恐怕连正眼被瞧的份也没有了。

所以,“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等语,固然饱含了左公怜才惜能之慈心,但“先阅文”,“后解衣”的表述实在难掩他目中无人之冷漠。

《论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曾有人据此批评孔子不问伤马,唯问伤人乎,是“重人贱畜”(郑玄语)。其实,这的确是冤枉了我们的孔圣人。因为,这里的“不”即“否”(通假字),句读应当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即:孔子知“既不伤人,然后问马”。可见,孔子“非真贱畜,置马于度外,以为不足恤而不问也”,“畜固贱物,然亦有性命,圣人仁民爱物,无所不至,见一物之摧伤,优恻然伤感,况马乎?”(语见《反身录》)相比之下,左忠毅公就有点“重才贱人”,不近人情了。

左光斗“目中无人”?--“只眼”看《左忠毅公逸事》(原创)

如果把上述语句稍做调整,变成“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即解貂覆生,为掩户。阅文毕,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则既彰显了左公之“人情味”,也兼顾到了他的“惜才心”,一举两得。我们宁可相信如此的表述才是还了历史之本来面目,而只是由于作者一时之误,才致左忠毅公有了“目中无人”之嫌。

类似的粗疏之处,还有下文的“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矍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一句,这里写到左公“再见”史公,“矍然注视”不难理解,但“呈卷,即面署第一”却颇费解:纵然先入为主,也不太可能“呈卷”“即面署第一”吧?难道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没有过程?如此评卷,岂不太草率太随意太专断太有失公允?如此的目中无人(众童生),不是有点太离谱了吗?我们宁愿相信,此只是为文的不严密,而非历史的真实。

左光斗“目中无人”?--“只眼”看《左忠毅公逸事》(原创)

语文新思维( 本人原创 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1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