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5 06:36:46
阅读:


古代《<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ershisixiao_10177_1.html' target='_blank'>二十四孝</a>》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作诗为序,成为家喻户晓的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一章,讲的是一位阆中官吏的故事。他就是北宋神宗年间的阆州太守朱寿昌。

朱寿昌,字康叔,宋扬州天长(今天长市秦栏镇)人。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判、岳州、阆州知州等。翻检史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受称赞的官员。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北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是朱巽之妾刘氏所生。他七岁时,其母刘氏被朱巽遗弃而出走,从此母子分离。寿昌长成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当了官,几十年步步高升。然而他数十年未与生母团聚,官越大越思念母亲,甚至饮食中很少吃酒肉,言谈时动辄流下眼泪。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八方探寻生母下落,虽杳无音讯,仍不停止打听,为此他烧香拜佛,还依照佛法,用火灼脊背,烧头顶,以表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便辞去官职,离别妻儿,千里迢迢前往陕西寻母。他给家里人说:“不找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但是毫无方向的寻访,希望异常渺茫。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罢休,刺血书写了一部《金刚经》,持诵不辍,相信自己的虔诚总会感动上苍。这一天他来到同州(今大荔县),四处打听,闻得有一婆婆曾在城内讨饭,年龄特征与母亲相近,在城东一村庄落脚。朱寿昌急忙奔赴此村,挨户寻找。见有一婆婆衣衫褴褛,依门而立,目光呆滞,凝视远方。朱寿昌躬身施礼,询问老母下落,婆婆听后,急忙让其进门叙话。进屋后,寿昌向婆婆详细陈述了母子失散后的经历和辞官寻母的经过,婆婆听后,泣不成声,知道这就是她失散50多年,朝思暮想的亲生儿子。母子相认,朱寿昌双膝下跪,抱母痛哭,两人久久相拥,彼此诉说着失散后各自的苦难经历和思念之情。由于婆婆待人宽厚勤苦,在村院中人缘很好,村民们听说婆婆母子团圆,纷纷前来祝贺,得知朱寿昌辞官寻母,孝心感人,无不感慨称颂。为纪念婆婆母子相聚,遂将村名改为“婆婆村”。寿昌将母亲接回家中,恭敬侍奉,无微不至。当年刘氏离开朱家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朱寿昌找到他们,视如亲弟妹,也全部接回家中供养,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远近传扬,京兆守钱明逸将此事奏明朝廷,皇帝宋神宗赵顼夸奖其孝行,诏令朱寿昌官复原职。朝廷中的名公巨卿如王安石、苏轼等写下诗文,赞美其事。苏东坡在他的长诗中写道:“嗟君七岁知念母,念君长大心愈苦。羡君怜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全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作绣。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苏轼诗中的“此事今无古或闻”,暗有所指,当时为官者自诩血统高贵,如为庶出,羞于启齿。那时朝廷规定父母去世,官员需去职回家守制(守孝)三年。与朱寿昌同朝为官的李定是王安石的得意门生,权倾一时,其母仇氏死,李定刻意隐瞒,以避离职守制,其行为颇受同僚非议。相比之下,朱寿昌弃官寻母实为难得。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大愿望莫过于高官厚禄、耀祖光宗。朱寿昌宁愿弃官失禄,偏要寻找失散50年的老母,宁愿被世俗嘲讽,也要侍奉出身贫苦改嫁平民的生母,表现了中华民族知根必寻、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

朱寿昌后来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到元代,《二十四孝》话本诗吟:“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的故事,更盛传于后世。天长市秦栏镇旧有朱孝子墓,明朝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明嘉靖年间,建孝子祠。今墓、祠均废,现存有清嘉庆二年所立石碑。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讲的是阆中宋代官员的故事!

历史上的一位阆中官员作为孝子的典范写入了《二十四孝》,今日的阆中人读来,当是感慨良多。对年轻人讲讲这事,许是别有滋味吧。(文/刘先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