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10-21 13:21:03
阅读:

引言:前些年曾有一首饶舌歌曲《差不多先生》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肆无忌惮地言说了现代青年心中的迷茫和苦闷。“差不多的你,差不多的我,差不多的他,差不多的他妈,都差不多想发达,差不多打着哈哈”,显然在歌者HotDog口中,“差不多先生”是一种群嘲式的自嘲。而在百年前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差不多先生”是一种单纯的群嘲,因为从西方留学归来的胡适并不认为自己是差不多先生。直到1922年鲁迅在《端午节》中刻画了方玄绰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后,“差不多先生”才成为一种群嘲式的自嘲。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HotDog

一、从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到鲁迅的《端午节》

1919年,胡适在《新生活》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差不多先生传》的传记体杂文。该文开篇即描绘了一个中国最有名的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就有人不这么认为;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胡适

随后胡适又依时间顺序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生活中的几件事情,从色彩不分到东西不分这些小事,再到“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这些较为严重的事,最后是“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这件大事。可怜的“差不多先生”因此失去了性命,但人们却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并给了他一个美名——圆通大师。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有两种内涵:一是批判国人马虎不认真的做事态度,二是呼吁严谨的科学之风尽快来到中国。当时胡适刚从美国学成归来,深受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影响,自身也总结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差不多先生”,该文也仅仅是一种群嘲,而无自嘲。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

相较而言,鲁迅于三年后在《端午节》中刻画的“差不多先生”要比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深刻得多。在《端午节》中,鲁迅描写了一位受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问题所困的现代知识分子方玄绰。在开篇鲁迅这样写道: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据在他脑里了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指向的是马虎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而鲁迅的“差不多先生”则更加犀利的指向了儒家传统的处世之道。方玄绰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心中是这样想的: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方玄绰看见兵士打车夫,心中是这样想的: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这种看似为他人着想的换位思考,其实并不是高尚,而是懦弱。这种差不多的态度,其实也不是豁达,而是逃避。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但如果深究下去的话,又会发现方玄绰的身上有着矛盾和自我反省的一面。他的差不多理论并不是为了掩盖自身的过失而生的,而是为了解释社会的种种现象而生的。方玄绰的内心是苦闷的,他需要这样一种差不多理论来缓解自身的压抑。这使得方玄绰这一形象既不同于《祝福》中的鲁四爷、《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也不同于《药》中的夏瑜、《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二、《端午节》中的差不多先生,既是群嘲,也是鲁迅的自嘲

前文已经指出,方玄绰代表的既不是封建虚伪的传统知识分子,也不是孤独求索的现代革命志士。按照学界的普遍说法,此时的鲁迅仍处于五四以来的“呐喊” 高峰期,尚未进入“彷徨” 寂寞的时期。故而在众多学者心中,《端午节》是一篇不该出现的作品。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直接将其判定为 “不能容许的严重的”失败之作,竹内好将其列为《呐喊》、《彷徨》作品群中 “有讽刺却完全归于失的 ”系列作品之一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竹内好

但类似于李长之和竹内好的批判其实是不公道的,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方玄绰这一形象在后五四时代的意义。方玄绰代表的其实是愁闷而迷茫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一边念着《尝试集》,同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尝试。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执着于写乡村题材的鲁迅,为何忽然写了这样一篇以都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方玄绰是在鲁迅本人的基础上刻画出来的吗?鲁迅为何忽然意识到了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困境?

这得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受邀来北京讲学说起。爱罗先珂于1921年因思想罪名被日本驱逐出境,辗转来华;1922年初,应北京大学之邀来校授世界语,借住于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的八道湾寓所。在《鸭的喜剧》中,鲁迅曾这样描写道: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鲁迅(第一排右三)、爱罗先珂(第一排右四)

当时新文化派内部已走向分化,外又有复古派叫嚣及军阀混战,鲁迅只感到众声鼎沸过于嘈杂,爱罗先珂的寂寞说对鲁迅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同时,爱罗先珂还直接对中国知识分子做出了批判。在初至北京的第一场演讲《知识阶级的使命》中,爱罗先珂批判道:据我观察所及,上海的学生、教员、文学家、社会党,一点没有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虽然他们亦许会为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别人……俄国的知识阶级,就是末日临头,依然挟着他们的理想去奋斗,去牺牲。中国的知识阶级似乎连爱及生活的理想都没有

此前鲁迅或以振臂高呼的英雄自居,或以孤独叫喊的呐喊着自居,他是一个早早觉醒的现代知识分子;庸众麻木地看着这个世界,而他痛苦地看着庸众。爱罗先珂使鲁迅意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其实也存在诸多不足。在 《为“俄国歌剧团 ”》一文中,鲁迅即这样剖析了自身的懦弱:我是怎么一个褊狭的人呵;这时我想,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怕要收藏了我的竖琴,沉默了我的歌声罢

再回到方玄绰身上,他的困境不仅有精神的困境,同时还有生活压力造成的困境。他的差不多心理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反抗行为,为的何尝不是保全自己。正如爱罗先珂所说,一点也没有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所以他抱着《尝试集》而不敢去尝试,因为怕闹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他其实也没有牺牲的勇气。在遇到爱罗先珂之前,鲁迅认为自己是真的勇士;但是经爱罗先珂点醒后,他发现自己身上其实也有种类似于阿Q心理的差不多心理。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鲁迅

事实上,方玄绰几乎是以鲁迅本人为原型塑造的。他跟鲁迅一样,一面在政府做着小官,一面在学校兼课赚课时费,还在报纸上写新式文章。在生活细节上,方玄绰与鲁迅也多有相似之处,比如爱喝莲花白,爱说差不多(经由孙伏园考证)。所以《端午节》其实是一部鲁迅痛苦剖析自身的小说,在讽刺广大现代知识分子之前,鲁迅先讽刺了自己。换言之,这是一种自嘲式的群嘲。这种差不多心理,是鲁迅既阿Q心理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三、《端午节》为何题为“端午节”?差不多先生的反面其实是屈原

在《端午节》中,结尾处提到了“过了节,到了初八”,由此可以推测出故事发生的时间点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前。但端午节在小说中其实毫无存在感,无论是外界还是方玄绰一家都没有为迎接端午节做任何准备。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小说题为《端午节》,却不对端午节进行正面描写,在隐去端午节的同时,也隐去了端午节所纪念之人屈原。是因为鲁迅对屈原存在什么偏见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寿裳曾写过《屈原和鲁迅》一文,在文中许寿裳这样写道:鲁迅对屈原一向持有肯定性的理解与评价,认为他“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称赞他“驰神纵意,将翱将翔,而睠怀宗国,终又宁死而不忍去也”。

屈原是一个高洁刚正、正道直行之人,差不多先生凡事都能想开、都能退让、都能心安理得;屈原可谓是差不多先生的反面。据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从受楚王信任到被疏远正是因为坚持政见而被上官大夫进谗言。在《渔父》中,屈原更是直抒胸臆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鲁迅被忽视的杰作《端午节》,用自嘲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差不多先生

屈原

鲁迅的《端午节》题为“端午节”却不对端午节以及屈原有任何正面描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知识分子们嘴上高谈着救国救民,心底里却都指望着别人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每个差不多先生或许都会抱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认为自己高于他人,只是怀才不遇时运不济。对于世间种种,每个差不多先生都会有一番愤世嫉俗的高论,但要让他自己行动,他又会转念一想,其实没必要非得这样做,这样其实也差不多。时至今日,知识分子们的这个毛病依旧没有改掉,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叫做嘴炮吧。

参考文献:

鲁迅 《呐喊》、《彷徨》、《呐喊·自序》、《为“俄国歌剧团 ”》

屈原 《楚辞》

胡适 《差不多先生传》、《尝试集》

司马迁 《屈原贾生列传》

许寿裳 《屈原与鲁迅》

李长之 《鲁迅批判》

竹内好 《鲁迅》

彭明伟 《爱罗先珂与鲁迅1922年的思想转变— 兼论〈端午节〉及其他作品》

爱罗先珂 《知识阶级的使命》、《鸡的悲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