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是气候也容易发生变化,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雨景”,真是妙到极处。“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也正是突显春雨的特色。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指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而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清明这个节日,古人感觉起来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此时感情丰富的诗人,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孤身行路,春衫尽湿,给诗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诗人在这时不禁想到要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字面意义是远。妙在不远不近之间。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
这首小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